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师陀1936年的郾城记忆作者:蔡慧娟

(2019-03-17 10:20:46)
分类: 漯河郾城历史

偶然读到一篇当代作家师陀1986年写的回忆文章《怀念赵伊坪烈士》,文中回忆了他与郾城籍烈士赵伊坪的交往,并写了1936年夏他在赵伊坪家小住时对郾城的印象。那一次小住,他深深地被郾城给迷住了,他当时就对赵伊坪说,他要以郾城为背景写一本书。1948年,在上海的师陀写了《果园城记》。他在序言里交代《果园城记》缘起1936年的郾城。他笔下的果园城恬静美丽、温馨宁静、充满诗意,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那时的郾城是如何迷住了这位作家的呢?

1936年7月,师陀从北平往上海,绕道赵伊坪家。师陀走平汉铁路到郾城车站下了车。在车站上没有见到应该前来接车的赵伊坪。他雇人力车进了漯河镇,在大街上,碰上正匆匆赶往车站的赵伊坪。师陀遂下车同赵伊坪步行。两人边走边说,摆渡过了沙河,又走两里路,进了郾城东门。赵伊坪的家在崇圣祠五号,离郾城东门只有几十步,进东门往北,再转向西就到了。

师陀来到赵伊坪家,赵伊坪把其安置在其家前面他寡嫂家闲置的堂楼上。推开后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城头上的高塔。高塔下面,是茂密的碧绿青草,有几只雪白的绵羊在那里吃草;板窗前面,是一棵结了青青枣子的枣树。师陀在赵伊坪家住了半个月,暑假开学后,一同离开。

师陀在郾城期间,赵伊坪陪他看了城头的那座高塔,且指着塔门嵌的夹着铁矿石的石头,讽笑说:“这就是城里人传说的黑狗精的血!”赵伊坪还告诉师陀,沙河里有黑龙潭,黑龙潭里有水鬼,并且特意雇了一条船,请师陀游玩了澧河,在师陀的眼中,澧河“两边高岸,实在毫无可观”。两人和赵伊坪的小兄弟在沙河里洗过两次澡。当师陀问赵伊坪“郾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没有”时,赵伊坪幽默地答道:“没有。连石头都是从老远的山里搬来的,只有花红园。”就是这个花红园,是师陀郾城之行的最大收获。

“这绿色的海洋把我陶醉了,这小县城的花红园把我给陶醉了!”师陀一阵惊喜,当即对赵伊坪说:“我准备写一本背景是有一个有果园的北方小县城的书。”师陀记忆里的花红园离赵伊坪家对过不远,从东城根到北城根,西面接近北门大街居民的住宅,满园高大的、有些年岁的花红树,走进去,上不见天日,四面看不到边,简直如走进了海洋。果子还不到采摘时节,向阳的、树梢上的,开始红了,上面敷着白粉,像少女的粉脸,令人爱惜,感到吃他们是一种罪过。

1936年的郾城在师陀眼里是这样的:“它东街的市房高大整齐,全上起排门。可以设想,在京汉路通车以前,它曾经繁华过;京汉铁路通车,漯河更加繁荣,它遂成了被弃的商人妇,在昔日的美梦中打发日子了。”梳理师陀的郾城记忆关键词:车站、漯河镇、摆渡、东城门、崇圣祠、城头上的高塔、黑龙潭、花红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没有石头。81年过去了,如今的郾城又有哪些当年的雪泥鸿爪呢?“没有石头”依然是郾城最鲜明的特点,花红园已无处寻觅,其他呢?

车站

即现漯河火车站。1904年始建时称“郾城车站”,1950年改名漯河车站至今,是京广铁路上一个重要的站点。京广铁路始名芦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后又称京汉铁路、平汉铁路、京汉铁路(随着北京改北平、北平改北京而改名)。1897年始建时称芦汉铁路;1901年3月改为京汉铁路;1928年改为汉平铁路;1929年4月改为平汉铁路;1949年10月又改为京汉铁路。1957年11月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京汉、粤汉两线贯通后,而称京广铁路。郾城车站1905年已建成使用,当时火车只能直达信阳;1906年初春直通汉口;1957年直通广州。

漯河镇

即现漯河市。师陀的回忆里,漯河仅仅是隶属于郾城的一个镇。没错,1948年之前漯河确实是郾城县的一个镇。交通方式的改变,影响着许多城市的地位。历史上漯河和郾城几经分合,互为隶属。1948年8月23日,漯河最后一次(第五次)解放,11月7日漯河镇从郾城县行政区划出,设漯河市(县级),成立漯河市人民政府,属许昌地区;1948年12月,漯河市和郾城县合署办公,成立了漯河郾城市县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6日,漯河市和郾城县重新分设,撤销了漯河郾城县建制,恢复了漯河市和郾城县建制。1960年6月,撤销郾城县,所辖区归漯河市;1961年10月,漯河市、郾城县又分设,恢复郾城县建制;1986年1月,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下辖舞阳、临颍、郾城三县和源汇区;2004年12月,漯河市又一次区划调整,把原郾城县所辖和源汇区所辖重新调整,新设召陵区,郾城县变成了郾城区。

摆渡

摆渡是1964年前漯河镇到郾城县城的唯一途径。师陀就是从漯河镇摆渡过了沙河到了郾城县城。当时从漯河镇到郾城县城只能坐船,并且只有从漯湾河渡口坐船最近最便利。可以肯定地说,师陀是从漯湾河渡口坐的船,渡口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彩虹桥西大槐树处。随着一座座跨河大桥飞架南北和城市的扩建,漯河和郾城已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漯河,哪里是郾城。

东城门

即俗称“石磙城”的东城门,名叫“通汝门”,“通汝”是曾任郾城知县的李振声命名的。李振声认为郾城县东部汉时为召陵县,属汝南郡,便名东门“通汝门”。1934年出版的《郾城县记》选录了崇祯十二年,时任郾城知县的李振声写的《新修砖城碑记》一文,文中详细说明了敕造郾城砖城的缘由、经过和城墙城门的详细情况。

崇圣祠

崇圣祠现已不存。师陀说崇圣祠就是文庙。其实,崇圣祠是文庙的一部分。文庙,唐元和年间始建,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仅《郾城县记》记载的就有十九次)重修、补修。文庙的建筑从简葺到宏大,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明伦堂、棂星门、二斋宫、宫墙泮池、先贤祠、崇圣祠、尊经阁、云路坊,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古建筑群。至今大部无存,惟留砖木结构的大成殿。“崇圣祠”原名“启圣词”,几经重修,最终被毁。明嘉靖九年(1531年)张璁提议,别立祠祭启圣公叔梁纥(孔子生父)。嘉靖十年(1532),郾城始建启圣公祠,位置应处于文庙的左方。万历十六年“移启圣于东南,改儒学于左方,尊经阁、云路坊,一时并举”。(何銐《重修儒学碑》)。顺治十三年,知县荆其惇重修“启圣祠”。雍正元年,知县刘元声补修,改名曰“崇圣”。乾隆十年,知县赵作霖又重修。后崇圣祠不知毁于何时,1960年冬天,师陀专程来到郾城寻访赵伊坪故里,其时崇圣祠已被毁。

城头上的高塔

高塔现已不存。师陀没有说塔的名字,根据他所描述的位置应是郾城八实景之一的“镇气文峰塔”。文峰塔又名文笔峰,原为镇城之塔。古人信风水,认为郾城县城被沙、澧二水环抱,正北黄河为背:“真得水上游也。然水无文笔指天,则难以镇水口,是有水未收,名曰‘气散’。”所以修文笔峰,用来“镇气”。此塔位于老县城东门北至东北角楼中间城墙上,塔高三层,为砖构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周长数十米,高约20米,塔正面向西南,登顶后可以放目四顾。下层楼中间有东北、西南面向约四尺高的拱券,人可在内弯腰来往。洞券上石匾刻有“文笔峰”三个柳体大字。

文峰塔修建于何时,无考。毁于何时,具体时间不详。师陀回忆说,1951年,他经过郾城城外,来不及停留,只能望望灰黑色的城墙,只见那座高塔还在,不知什么时候被炮弹打飞了宝顶。1960年他再到郾城,城墙已拆除,留下一道土堤,城头上的塔依然耸立在原处。

黑龙潭

赵伊坪给师陀介绍说“沙河里有黑龙潭,潭里有水鬼”。不知赵伊坪说的和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黑龙大战黄龙”是不是一回事?民间传说中故事的发生地现名叫“黑龙潭”,曾是郾城县所属的一个乡,现属召陵区,沙河纵贯其境。为什么叫“黑龙潭”,有个这样的传说。

传说,在县城沙河北岸有个大庄园,庄主雇了一名长工在村边开荒种菜。有一年,天旱无雨,别家菜园连杂草都枯死了,光秃秃的一片。但长工家的菜园,却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可是并不见长工浇水灌溉。庄主疑虑顿生,遂暗中窥探。终于被他发现,长工原是沙河里的一条黑龙。黑龙趁人不注意,变回原形在沙河里吸足水,喷向菜园,吸袋烟的工夫,菜地就变得湿漉漉的,棵棵菜蔬青翠欲滴。黑龙见庄主发现了它的形迹,就原原本本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庄主。黑龙说,由于沙河水深似潭,浪大流急,它以前就在此处藏身隐迹,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后新来了一条黄龙,黑龙敌它不过,被它强占了龙宫。黑龙被迫化身长工上岸隐匿。自从黄龙来了之后,它经常兴风作浪,颠船覆舟,祸害商旅,贪求供食。黑龙祈求庄主说:“农历四月初四是黄龙寿辰,我想趁黄龙大宴宾客之机,猛攻黄龙。届时黑水上翻,你带领乡亲们把馒头、肉食投诸河中助战;黄水上翻,投以砖头瓦块,助我一臂之力。”到了四月初四这天,庄主等数百人来到河堤,伺机帮助黑龙。果然,沙河水中一会儿黑水翻滚,一会儿黄水升腾,村民们依计帮助黑龙获得了胜利。从此,沙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人为祭祀黑龙,在河堤上兴建了黑龙王庙。该村也以黑龙潭命名,四月初四这天定为黑龙王庙会,沿袭至今。

时光荏苒,81年可谓转瞬,只是时间长河里的浪花一朵。盘点师陀1936年的郾城记忆,仅存文庙大成殿,其他要么不复当年模样,要么已不见雪泥鸿爪,唯有亘古不变的沙河水不舍昼夜东流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