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双条杉天牛的防治
柏双条杉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是北京地区侧柏和桧柏树木的主要蛀干害虫啃食树皮,破坏树木的输导组织,幼虫危害一旦环绕树枝或树干,上部即行死亡,局部严生重时导致树皮脱落。
自1996---2000年捕杀双柏杉天牛实施了行之有效的“三步走”方法。即一摆放诱木捕杀成虫;二是确定出孔产卵的高峰期,10天后在孵化高峰期前进行喷药(氧化乐果1200倍,机油乳剂750倍)采取封干保护的`措施,10天后再喷第三遍;三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释放肿腿蜂,并及时清除被风刮断的柏树枝,消灭寄生虫源,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和随着研究的深入,从2001年至2004年以发展到“物候法”进行防治。即:柳枝吐出新生芽5---10mm时,是柏双条杉天牛开始飞出;蚂蚁开始出巢,玉兰花蕾膨大时,是柏双条杉天牛寻偶、交尾、产卵的高峰期,诱木上可见到少量卵块;当玉兰、连翘80%的花盛开,加杨的花序90%以上脱落时,此时是最佳药物防治期。
现已经解除了因柏双条杉天牛危害对长陵古树群生态安全构成的威胁,在辅以古树复壮等措施后,目前经有关专家的确认,长陵的古树群生长势,以达到北京市现有古树群的中、上等水平。
摘自《北京园林》2005年第3期
柏肤小蠹属鞘翅目象甲亚目小蠹总科昆虫,主要危害侧柏、桧柏、柳杉等,是蛀干害虫。
一、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2.1—3.5mm,体粗壮,赤褐色,无光泽。头部小,藏于前胸下,触角赤褐色,球棒部呈椭圆形,复眼具凹陷,较浅,两眼间距较宽,前胸背板阔大于长,前缘呈圆形。体密被刻点及灰色细毛,鞘翅前缘弯曲,呈圆形,鞘翅上各有9条纵纹和栉状齿,沟间部粗糙,上面的刚毛横排3—4枚,鞘翅斜面具有凹面,雄虫鞘翅面奇数间部上有大瘤。
2、卵:白色,椭圆形,.长0.5mm,宽0.3mm,初产时白色透明,表面光滑,4天后卵粒表面开始出现皱褶,每端出现1个下陷的凹点。
3、幼虫:提乳白色,头淡褐色,弯曲成“C”字形,老熟幼虫体长2.5—5.0mm,乳白色,头淡褐色,体弯曲。
4、蛹:乳白色,体长2.5—4.0mm,尾端又尖。
二、生活习性
1年1代,以成虫在柏树枝内越冬,次年3—4月间陆续飞出,雌虫寻觅生长衰弱的侧柏、桧柏等,蛀圆形侧入空侵入皮下,雄虫跟踪进入,并共同筑下不规则的交配室,在内交尾,交尾后的雌虫向上咬筑单纵母坑道,并沿坑道两侧咬成卵室在此期间,雄虫在坑道内将坑道内的木屑由侵入空推出空外。母坑道长15—45mm。雌虫一生产卵26—104粒,卵期7天,4月初出现初孵幼虫,由卵室向外沿边材表面,蛀筑细长而弯曲的幼虫坑道。幼虫坑道长30—41mm,幼虫发育期约10天,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羽化期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初羽化的成虫,体色微淡黄褐色,羽化后沿羽化空向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即飞向健康树树冠上部或外缘的树梢,咬蛀侵入空向下蛀食,进行补充营养,常将枝梢蛀空,遇风吹即折断,发生严重的常见树下有成堆的被咬断的枝梢,损失很大。成虫止10月间(中旬后)进入越冬状态。
柏肤小蠹主要危害特点是在进行补充营养期危害枝梢,影响树形、树势,在繁殖进行期中危害干、枝,造成枯枝或植株死亡。
三、防治办法
1、加强对林木抚育管理,逝世、合理的修枝、间伐,改善树木的生理状况,以增加树势,提高抗御虫害的能力。
2、在害虫发生前(每年3月下旬)对伐倒木进行剥皮,以免害虫在其上繁殖,形成发源地。
3、成虫出现期,喷功夫乳油1500—2000倍液,每10天喷洒一次,可有效预防该虫侵入。
4、北方各地,该虫越冬期大多集中于长势衰弱幼树或风折雪压的断枝皮下。对于这种情况要及时疏剪或伐除,拉出林外集中焚毁。
5、大发生区域,可在越冬前,在林内大量堆放饵木,大量该虫侵入后拉出林外焚毁,可基本消灭该虫70%左右,经过几次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章引用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