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要提升三方面能力
(2010-05-06 11:35:49)
标签:
国际传播能力 |
分类: 前沿研究 |
人民网北京5月5日电 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现任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胜荣做客“风起云涌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要提升三方面能力
马胜荣长期致力于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他认为,网络的传播跟传统媒体的传播有共性的地方,它主要的功能有几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播信息的功能,传统媒体也好、网络媒体也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的功能。在传播信息功能的要求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所有的政治信息、文化信息、体育信息、科技信息、军事信息非常快地传播出去,从而使受众了解到各方面的信息;第二个功能就是传播我们国家政策,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我们国家的主要发展政策,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等其他的一些政策都要传播,因为世界都很关心,这是国家政策学;第三个功能是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包括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些功能都实现了的话,那么整体来说这个网络就会比较好,发展也会比较顺利。
同时,国际传播能力有几个层面的问题要考虑:一是自身的传播能力,比如硬件,我们的硬件整体来说现在是不错了,因为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的发展,我们传播的设施和功能都比较不错,没有太大的问题;二是传播人才的问题,人才问题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从网络的层面来说,它是比较新的媒体,所以它的要求和传统媒体又不大一样,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三是如何掌握报道的问题,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消息如果你刻意地不报是不可能的,你想掩盖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快速地报出去。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指导思想,我们要快速地报出去,快些、快些再快些,争取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报出去。虽然我不同意“第一时间”这个看法,因为第一时间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它不能代表任何概念,除了现场直播,所以我还是说最快,哪怕是你在半个小时之内,别人都没有报那你还是最快的,虽然不是第一时间。所以快速地报出去这也是我们提高传播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总体来说,他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得比较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可能会提高。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可信度的问题,可信度涉及到我们整个报道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客观性,我所讲的体现客观性并不是说纯客观,而是说客观性必须尊重事实本身,只有把事实本身的问题讲清楚,那么我们整体的报道就都是成功的,如果事实不讲清楚,那么其他各方面的目标也不太容易实现,影响力也不容易提高。但是我讲的客观性并不是你就是纯客观,什么影响都没有,因为任何的新闻事件和报道都渗透了政治和文化色彩,哪个国家都一样,所以同一个事件不同国家的媒体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的事实大家的认同基本上是一样的。
但是事实报道又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处理了,因为事实本身是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有一个非常非常多的,在同一时间有很多信息出来的,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因为新闻报道是一个选择的结果,你去报道不可能是记流水帐,你必须选择一些信息用到你的稿子里面再传播出去,这就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那么选择的结果中就体现了你的价值取向。那么在取材的过程中你就必须注意我要尊重事实,我取到的材料必须是符合事实的,必须是符合这个新闻事件本身事实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信任度才能提高,信任度提高了受众对我们的认可度就提高了,受众对我们的认可度提高了我们的影响力也就自然提高了,这是整个联系在一块的。
网络媒体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互动性,受众有什么问题问你了,你可以通过稿件或者其他的博客等其他方式很快地回应人家。这就是你的特点了,这样的话他就越来越感兴趣,他会感觉非常好,有什么问题我就在网上查查看看,不懂再去问问。所以网络如果要在世界上扩大影响力,那互动功能要充分地利用起来,这和国内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比较难的是对国际上的事情要比较了解。所以讲到底还是需要人,需要水平比较好的一些专家或者是比较懂得这些地区的人才,这样你讲的东西信任度才高,他们认为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我们对国际事务不是很了解,对地区情况也不是很清楚,那我们讲的话就比较困难。
网络媒体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传统媒体更高
网络媒体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说,应该比传统媒体的要求更高,这个话并不是我自己临时想出来的或者说只是一种感觉,而是实践中的一种体会。
大家都认为网络媒体是社会化的媒体,但是就新闻网站而言我认为它不光是社会化的媒体,它是和传统媒体结合得非常紧的。因此,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像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一样的专业,同时还有特殊的要求。首先需要的就是和传统媒体相同的搜集能力;第二个是信息判断的能力,这和传统媒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就是你首先要判断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以及是需要在网上发布的还是不能发布?这个你判断的能力就很重要,而传统媒体一般来说你去采访的、亲临现场或者你去访问别人的话,你自己判断比较容易,而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有时候网民上传信息时用的是自己的网名,你就不知道去哪里查实,这就很难。所以,网络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之高。
3月份路透社发布了一个《网络报道守则》,这个报道守则中对路透社的人员如何应用网络上的消息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比如他们要用网络上的信息首先要进行核查,而且不光是一遍核查,还要进行第二核查;第二不能随便用微博,用微博的话账号要和原来工作的账号分开;第三,如果你用了网络的消息要把它的网页留下来,因为网页以后可能就会没有了,你要把它留下来预防将来出现问题;第四,你可以有博客或者什么,但是你要注意不能让人家以为你发布了消息,不要让人家误会你代表的是路透社。
路透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网络的虚拟性是不容否认的,但是现实当中的报道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网络这么一个虚拟的东西,在现实报道中我们要予以限制。所以网络从业人员在整个工作中要处理很多很复杂的问题,而且这些复杂的问题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变化,新的东西不断出现,你要不断变化、不断学习,这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像我们这样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人,要懂得网络的报道还需要我们非常认真地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比较了解网络。其实我本身对网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经常用网上的一些东西,比如也会写写博客,有时候也用一些其他的网络工具。虽然对整个网络运行的整体规律掌握得并不很好,但是我就觉得网络非常好,要很好地利用它对整个信息传播是有很大帮助的,是我们信息传播中很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从事网络传播的编辑大多都是年轻人,是我们媒体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网络媒体工作有着独特的工作条件,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或者较长时间的工作,他们将来也会逐渐成熟起来,一定能够成为中国网络传播的优秀人才,能够对我们中国的网络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现任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胜荣做客新华网访谈文字实录)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