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砥柱铭》真伪考略(上)

(2010-08-26 20:07:03)
标签:

艺术品收藏

鉴定

杂谈

分类: 《中国文物报》“鉴定”版

 

《砥柱铭》真伪考略(上)
——与傅申先生商榷

高 鸿

2010年8月18日《中国文物报》

 

    近来,关于《砥柱铭》真伪的研究可说是一直持续不断,除了平媒,网媒也不断释放出不同的声音。由此可见,盛世不仅兴古玩收藏,同样也倡学术争鸣,焦点集中在傅申先生《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


《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驳议


    尽管《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洋洋洒洒约2万余文字考证《砥柱铭》,但其“肯定此卷为山谷书风转换期的真迹”的直接证据,即是其“有邻馆墨迹本《砥柱铭》解疑”,即:
    1、从笔法结字来看;2、从「异写」字看;3、从「补笔」来看;4、从山谷书风的不断变易看。

    客观地说,傅申的以上4点分析解疑,看似举证有力,实则有牵强附会甚至不妨说有避实就虚之嫌。

    从鉴定学上来说,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真伪,其首要工作不应该是微观亦即局部,而是要先从宏观上判断其风格气息是不是那个时代的?是不是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的?其次才是考究其笔法以及书风流变诸因素,这是问题的关键。至于作品中有些字的“笔法结字”、“异写”、“补笔”等细节问题要不要在其他作品中找例证,那是取决于宏观判断的结果如何,亦即如果说该件作品的时代风格、作者的个性风格得出了正确的判断,那么,诸如“笔法结字”、“异写”、“补笔”等细节问题才能成为辅证;反之,则诸如“一是要从重新认识山谷的笔法结字着手,二是如何解读〈有邻馆本〉与〈山谷题跋本〉的关系,究竟是一是二?三是重新排比及认知此墨迹本的书写年代”的问题也就不值得“爬梳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落实到对《砥柱铭》的真伪鉴定,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其整幅作品的气息是不是北宋黄庭坚的。而不是在整体气息还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就去吹毛求疵的研究“笔法结字”、“异写”、“补笔”等细节问题。如果说《砥柱铭》有问题,或者说存在诸多疑点,那么,傅申列举的某些字的“异写”和“补笔”,显然是次而又次的问题。

    通过缜密的比较,《砥柱铭》与宋书尚意(精神外拓)的气息以及与黄庭坚其他真迹作品的笔触风神迥然有异。从了无匠心的章法、呆板无趣的结体和木强生硬的笔触来看,该卷最远的上限时间不会早于明代。

    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可说是评判的标准,其与评判传统中国画几乎一致,即首先要审视其气韵是否生动;当然,气韵生动不是凭空而来,它是章法、字法(字的结体)、笔法三合一的产物。章法者,谋篇布局是也。谋篇布局即是所要书写的内容文字的位置安排,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浓或淡、或枯或湿、或正或倚、或平或险等等。但是,这一切又取决于书法家对自己惯性的汉字结体特征作相对具体的整合调整,而用笔(亦即笔法)是来体现作者预想的篇章神采的。一幅书法作品的审美,表象看是线条的构成,但究其本质是看其白处。书法艺术,不仅一个字的笔划结构要遵循知白守黑的原则,通篇的章法布局也复如是。

    据此,我们再来看《砥柱铭》的章法布局,实在没有“开卷但见其雷劈电射揭地祗而西七曜耳”(宋·释德洪语)。

    在笔者看来,《砥柱铭》大体形貌近似黄庭坚,然通篇布局却非常平庸,字距、行距的引带、穿插、揖让几乎没有一点可以引人入胜和令人为之敬叹的地方,尤其是题跋的“魏公有爱君之仁……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节哉”一段文字的布局,更是平庸乏味至极。因为,在《砥柱铭》中,我们丝毫没有领略到黄庭坚那种因其单字结构的奇险而形成的(诸如经常运用笔划的挪位的方法打破习见的单字之间的界限,使单字结构线条形成别样的)仪态万方的组合,从而构成很多出人意料——“笔势飘动,超出翰墨径庭”(宋·岳珂语)的虚实(黑白)空间构成和节奏变化。黄庭坚书法作品章法之恢弘,气势之逼人,真可谓“非得夫翰墨三昧,其孰能臻此。”(宋·张纲语)

    笔者曾就如何研习黄庭坚的书法说过这样一句话,黄庭坚大字行书的夸张、强化的笔画所构成的奇特结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信是不难掌握,但要将那些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单字得体而又左右逢源的整合成一幅“开卷但见其雷劈电射揭地祗而西七曜耳”的作品,确实是“非得夫翰墨三昧,其孰能臻此。”有明一代,风气的使然,多有规模黄庭坚书风者,其中以沈石田、文徵明、祝枝山学黄庭坚堪称高手,但平心而论,也是各得其一,沈、文得其结体、用笔之妙,祝得其章法运用之趣。自明以降,鲜有步伍者。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黄庭坚研究者”用了35年时间而且“经过近两个月的密集研究”《砥柱铭》的傅申,如何就没有看出这一并不难看出的气息问题呢?

    问题可能并不仅仅如此。傅申的“解除原先对《有邻馆本》的疑点,一是要从重新认识山谷的笔法结字着手,二是如何解读《有邻馆本》与《山谷题跋本》的关系,究竟是一是二?三是重新排比及认知此墨迹本的书写年代”的具体辩析,遂使“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黄庭坚研究者”这一美誉面临难以服众的尴尬。

    尽管傅申列举并比照了诸多排比列子,但究其实质,是以形似与否来作为其论证依据的。如:

    如撇、捺、长横及三点水、纟等的部首写法如“也”、“地”、“山”、“天”、“合”、“巡”、“水”、“永”、“文”、“之”、“同”、“闲”、“门”、“禹”、“为”、“载”、“成”、“我”、“哉”、“威”、“绩”、“经”、“纪”、“维”(图1~9)等字与黄庭坚其他真迹发帖中相同字“相近”或“全是一致”云云。

    无可否认,傅申的理论叙述还是比较有道理,诸如: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流传至今的山谷书迹都是同一种风貌,同等的品质。当然这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将山谷作品无限扩大,而是在不同的表象下寻找其共同的根本性,也就是「异中之同」;同时也要在貌似的作品中挑出伪仿品来,也就是要侦破「同中之异」!

    所谓“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我的理解是,“异中之同”变的是形貌,不变的是个性;“同中之异”同的是同是一个字,因章法(上下引带、左右顾盼)的需要而出现形貌(结体)的变化(异)。对极具尚意的黄庭坚而言,尤其如此。

    既然傅申谈到了“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我们有必要先来“侦破”一下《砥柱铭》中相关字与黄庭坚其他真迹中相同的部首和相同的字有没有“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地方,这正是笔者有别于傅申观点的地方。从鉴定学意义上说,如果说傅申的上述理由可以成立,那么《砥柱铭》中诸多以不变应万变的边旁部首、千篇一律的同一个字以及无任何依据支撑的“异写”和错字又该如何解释呢?

    一、《砥柱铭》以不变应万变的边旁部首

    《砥柱铭》氵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氵部字的比照
如前所述,黄庭坚的书法,单字的结体奇险而极富变化,仪态万方而“笔势飘动,超出翰墨径庭。”如图10《经伏波神祠》中“波、漠、溪、流、泽、洲、游、洙、济、漫、淮、涨”以及图11《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中的“河、清、流、激、浮、源”诸字,虽然都是氵部的字,但在黄庭坚的笔下却各呈姿态,笔触习性完全一致。如果再看图12《砥柱铭》中“海、洛、沐、源、浮”,且不论单个字的结体如何的松散,单看氵部的用笔,其与黄庭坚的性格特征和笔触习性完全是格格不入的。而这一格格不入,还体现在氵部字的连写上,如图13《砥柱铭》中“浩浩、清洁”的连写字样与其他黄庭坚帖中氵部字连写的字样,也完全不是一个匠心处理和意蕴内涵,就其线质而言,尚未得黄庭坚笔触堂奥之一二。

    《砥柱铭》宀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宀部字的比照

    我们在《砥柱铭》中共看到五个宀部的字,即“宫、害、浸、家、穷”,如果单看一个字,宀部的写法倒有一点近似黄庭坚,但将其整理在一起(图14),问题就非常明显的显现出来了,结体特征和行笔走向都是一个模式。比之《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中“寒、寒、寄”(图15)和《荆州帖》中“字、宣、审”(图16)以及其他黄庭坚真迹宀部字字样(图17)的结体特征和行笔走向是迥然有异的。

    《砥柱铭》訁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訁部字的比照

    《砥柱铭》中有7个訁部(包括一个“言”)的字样(图18),毫不夸张地说,从“言”字到6个訁部,其形貌和行笔走向的整齐划一,远比上述宀部的写法规整得多。从古至今,如此规范而又标准的一以贯之的边旁部首书写手段,可能是舍《砥柱铭》的书写者找不到第二个人。此种能耐,黄庭坚不具备,黄庭坚只能将同一个字或同一个部首的字写得仪态万方,而不肖千篇一律(图19~20)。

    《砥柱铭》阝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阝部字的比照

    行楷字阝旁的书写,是一个很简约的笔画,稍有个性或稍有思想的人,甚至稍懂书法常识的人都懂得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如果遇有多个同一个字或同一个部首的字,都要视整幅作品效果的需要在保证个性风格的前提下使其富于变化,因为任何一位有个性的书法家都明白在左边的阝部的书写,其形态和笔势都要兼顾右边字形结构的繁简以及笔画墨相的枯湿浓淡。笔者实在佩服《砥柱铭》书写者的功夫,确实了得,恁是将“陕、降、险、陵、除”的阝部来一个标准化处理(图21),如此这般,也就自然而然的与黄庭坚书法的书写个性、技艺、意蕴(图22)拉开了永远也无法拉近的距离。

    《砥柱铭》忄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忄部字的比照

    《砥柱铭》中的忄部的书写同样没有变化,也是“一体化”的处理方法,如图22“悦、惟、情、怀、惧”。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的字数远不没有《砥柱铭》多,仅有3个忄部的字“性、性、怀”(图23),不说3个字的忄部如何有变化,单看2个“性”字也写得多姿多采,意趣盎然。再看黄庭坚其他法帖中忄部各字(图24~25),请问又有哪一个部首写得像图22那样单调乏味?

    《砥柱铭》糹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糹部字的比照

    说到《砥柱铭》中糹部字的辩析,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傅申的一段“解疑”:

    又部首「纟」,其习惯将起首为两笔作断开2条平行线来处理,笔断而意连,是他中期形成延续到老年的习惯,如〈松风阁〉卷中的「缠」、「蛮」,〈经伏波神祠诗〉卷中的「经」、「蛮」、「溪」等等都有这种特有的写法。

    不解的是,笔者在《松风阁》中只看到“缠”字,并没有看到傅申提到的“蛮”字,倒是有一个类似的字形“挛”字。不知道傅申所说的“蛮”字从何而来?

    此外,《经伏波神祠诗》中的确有“经”、“蛮”、“溪”3个字,但研究《砥柱铭》中糹部字的结体特征和行笔走向,好像与属于氵部的“溪”没有贴切的可比性,尽管“溪”字有近似糹部的“幺”形,但其与作为边旁部首的糹部在一般实用性写字和作为书法写字的意义上,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糹部的字在《砥柱铭》中出现比较多,共有8个字“维、缅、纲、绩、经、经、纪、纪”(图26),其糹部的结体特征和行笔走向如出一辙。其实,糹部的字在黄庭坚其他法帖中很容易找到参照系,如黄庭坚的《史翊正墓志铭》中就有5个糹部的字,即“维、绌、绍、緼、级”(图27),虽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里,5个糹部的形态和意趣却多有变化,其与《砥柱铭》中8个如出一辙的糹部,能说是出自一人之手?

    既然傅申谈到了《经伏波神祠诗》中的“蛮”字,使笔者一下子联想到《砥柱铭》中的“銮”字和《松风阁》的“挛”字以及《范滂传》中的“辔”字(图28),“銮”字与“蛮、挛、辔”3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稍有区别的是,“銮、蛮、挛”是2个糹的当中是“言'字,而“辔”字2个糹的当中是一个“车”字。需要注意的是,“蛮、挛、辔”3个字2个糹部的结体特征和笔触习性完全一致,而“銮”字则不然,将2个糹部写成纟状,并且其“言”字3条横画的倾斜方向也与“蛮、挛”有异。

    《砥柱铭》心部字与黄庭坚存世真迹心部字的比照

    在《砥柱铭》中,心部的字包括“心”字共有5个(图29),以痕迹学来看《砥柱铭》“心”字和心部的结体特征和行笔走向来看,无疑也是一个固态的运行痕迹,无姿也无态。查黄庭坚的《发愿文》,也有10个心部的字(图30),但看其结体,无不是根据整个章法以及单个字的上半部文字结构来灵活处理心部的结构和行笔走向,不仅姿态各异,而且神采各具。其中,最明显的是,《砥柱铭》中有2个“愚”字,《发愿文》中有3个“应”、3个“忍”字,通过比较,2个“愚”字的结体特征和行笔走向完全一致,而3个“应”、3个“忍”字却处理的各有形态,这一个性化的特征,在黄庭坚其他法帖(图31)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如果我们再把《砥柱铭》中有2个“愚”字和《砥柱铭》中有3个“德”字(图32)加以比较,就会很清楚的看到《砥柱铭》的书写者在处理字形结构和用笔技艺上的单一和浅薄。(上)

(2010年8月18日7版)

 

《砥柱铭》真伪考略(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d98b20100l6va.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