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子女高中升本新常态
(2015-02-06 23:41:12)
标签:
育儿 |
分类: 网络信息 |
美国华裔子女高中升本新常态 (2015-02-05 18:13:12) 下一个
observer1
二十年前北美华人子女进入藤校比例很高,进大藤的小中孩也不乏其人。这里,藤校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八所体育盟校,而是指常年排名前十五甚至二十五名的大学本科教育,以及十几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这些学校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藤校范畴。至于大藤却一直指 哈弗,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 及麻省理工。其实五所大藤学校中斯坦福与麻省理工并不在传统的藤校定义域之内,但其竟争力度绝对不在哈弗耶鲁之下。就竟争力度而言斯坦福大学长年以来雄居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之首。这种竟争力是由市场决定的。优秀学生最难进的学校越具竟争力。当然,竟争力并不能全面代表大学本科教育的实力,实力的量度不可能完美,但是美国一年一度的 USNews 大学本科教育排名基本上代表大学本科教育的实力排名。
子女坛的父母都很清楚,“藤校”的定义域是广义的藤。其实用”名校“一词来代替”藤校“更恰如其分。在子女坛有一个没有合同的约定,名校即藤校,反之亦然。
过去华人子女入藤不足为奇,可以说差不多一半的孩子能进名校。也就是说,在某一年份,如1998年,在当年的高中毕业班的华裔子女中随机抽取一个小中孩,抽到进名校的概率为1/2. 以华裔子女升学为总体,以孩子升学去名校与非名校为基本事件,其孩子最终去向服从的统计分布是二项式分布,而并不是高斯分布。其均值大约为50%。这就是老常态。
近年来,特别是华人群体里高调冒出个虎妈以来,华人子女的总体容量大幅上扬,各类族裔也对华裔收紧门坎,加州更是抛出 SCA5 等不利于华裔子女求学之道,诸多社会因素紧缩了华裔子女大批升入名校的通道,人为设坎,使得华裔子女名校比例逐年下跌。保守地估计,2015年度进入名校的小中孩不会超过30%。
不能轻看这一变化,这是族裔间竟争力的一种度量。这种下跌预示我中华民族优势不再,对此须有一点民族意识,以谋千秋大业。
虽然名校情节是不少家长批判的话题,然而孩子如果高中出色,在一般情况下进入名校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小中孩进入名校比例大,说明小中孩的高中学业不错,至少家长的多年对孩子的各项投入都看到了成果,不亦乐乎? 当然,对于没有进入名校的小中孩,前途仍然一片光明。我过去的贴子例举了许许多多世界名人,他们接受的本科教育都不是来自大牌名校。
总之,年代在变,总体在变,教育的政策在变,入名校的机会水涨船高,门坎会越来越紧,这就是新常态,他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变数,家长要充分看到这个变数会给立志爬藤的孩子带来很多挑战。对此,我个人认为聪明的做法是父母本身应该把孩子的目标放在普通高校,但是不排除提供所有可能的全方位支持孩子进入心仪大学。对此,家长要爱心付出,如开车接送,打球,游泳,体操,滑冰,辩论,等等五花八门都要一起紧张,一起喝彩。最后如果孩子上了名校,免不了小小恭喜。然而,如果孩子最后去了一般学校,却要加大力度庆祝。为什么呢?因为人生的路还很长,舞台很大。本科非名校,倒是促成孩子研究生上名校的情结。就算孩子不愿读书,也要加大力度鼓励,因为孩子的自信心不能丧失。自信心是由一件事一件事的成功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不读书的孩子碰到知识问题就会去寻觅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阅读详情:http://www.backchina.com/forum/20150206/info-1268312-1-1.html#ixzz3QyosPyLW
observer1
二十年前北美华人子女进入藤校比例很高,进大藤的小中孩也不乏其人。这里,藤校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八所体育盟校,而是指常年排名前十五甚至二十五名的大学本科教育,以及十几所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这些学校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藤校范畴。至于大藤却一直指 哈弗,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 及麻省理工。其实五所大藤学校中斯坦福与麻省理工并不在传统的藤校定义域之内,但其竟争力度绝对不在哈弗耶鲁之下。就竟争力度而言斯坦福大学长年以来雄居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之首。这种竟争力是由市场决定的。优秀学生最难进的学校越具竟争力。当然,竟争力并不能全面代表大学本科教育的实力,实力的量度不可能完美,但是美国一年一度的 USNews 大学本科教育排名基本上代表大学本科教育的实力排名。
子女坛的父母都很清楚,“藤校”的定义域是广义的藤。其实用”名校“一词来代替”藤校“更恰如其分。在子女坛有一个没有合同的约定,名校即藤校,反之亦然。
过去华人子女入藤不足为奇,可以说差不多一半的孩子能进名校。也就是说,在某一年份,如1998年,在当年的高中毕业班的华裔子女中随机抽取一个小中孩,抽到进名校的概率为1/2. 以华裔子女升学为总体,以孩子升学去名校与非名校为基本事件,其孩子最终去向服从的统计分布是二项式分布,而并不是高斯分布。其均值大约为50%。这就是老常态。
近年来,特别是华人群体里高调冒出个虎妈以来,华人子女的总体容量大幅上扬,各类族裔也对华裔收紧门坎,加州更是抛出 SCA5 等不利于华裔子女求学之道,诸多社会因素紧缩了华裔子女大批升入名校的通道,人为设坎,使得华裔子女名校比例逐年下跌。保守地估计,2015年度进入名校的小中孩不会超过30%。
不能轻看这一变化,这是族裔间竟争力的一种度量。这种下跌预示我中华民族优势不再,对此须有一点民族意识,以谋千秋大业。
虽然名校情节是不少家长批判的话题,然而孩子如果高中出色,在一般情况下进入名校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小中孩进入名校比例大,说明小中孩的高中学业不错,至少家长的多年对孩子的各项投入都看到了成果,不亦乐乎? 当然,对于没有进入名校的小中孩,前途仍然一片光明。我过去的贴子例举了许许多多世界名人,他们接受的本科教育都不是来自大牌名校。
总之,年代在变,总体在变,教育的政策在变,入名校的机会水涨船高,门坎会越来越紧,这就是新常态,他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变数,家长要充分看到这个变数会给立志爬藤的孩子带来很多挑战。对此,我个人认为聪明的做法是父母本身应该把孩子的目标放在普通高校,但是不排除提供所有可能的全方位支持孩子进入心仪大学。对此,家长要爱心付出,如开车接送,打球,游泳,体操,滑冰,辩论,等等五花八门都要一起紧张,一起喝彩。最后如果孩子上了名校,免不了小小恭喜。然而,如果孩子最后去了一般学校,却要加大力度庆祝。为什么呢?因为人生的路还很长,舞台很大。本科非名校,倒是促成孩子研究生上名校的情结。就算孩子不愿读书,也要加大力度鼓励,因为孩子的自信心不能丧失。自信心是由一件事一件事的成功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不读书的孩子碰到知识问题就会去寻觅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阅读详情:
前一篇:美国的离婚律师账单
后一篇:卧槽,还珠格格都演到第几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