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我们必须如情人般去爱 ZT
(2013-11-07 01:33:55)分类: 网络信息 |
母语,我们必须如情人般去爱
——从北京中高考改革谈去
青青远道
前些天,中国的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的中高考将要改革了:2016年中考降低英语20分,其中更注重英语的应用,听力占到了一半,50分;提高语文30分。高考语文(文理同卷)分值由150分增为180分。这则新闻不由令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而全国人民感慨万千、议论纷纷。
或曰:一个小小的中考改革而已,何以称之为“大事”?不能否认,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家庭中最重要的人是孩子,为了孩子,夫妻双方可以隐忍共存,因而也有了高考后离婚率陡增的奇景;家庭中最重要的事是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初中、好高中家长遍访名师、多报培训班一掷千金毫不心疼,不惜高价购买学区房,不惜或装病请假或辞职租房专心做饭陪读6年毫无怨言。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时间的大投资基础之上的事的改革理所当然是“大事”。
我很庆幸自己能赶上这件“大事”,因为终于可以为语文教师叫叫屈、鸣鸣冤了。因为,中国的语文老师终于可以翻身扬眉吐气了。何哉?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教育是这个巨大市场中的一块巨大的蛋糕,多年来,很多人的“蛋糕”生意如火如荼、日进斗金。然而,其中语文又能占几多份额?至多,是作文培训;抑或是近几年比较时髦的“国学”学堂而已。而语文老师的角色,也颇多尴尬;地位,也无法不低,可以说是最穷的老师了。这也是教育界公开的“隐私”了。小学和幼儿园,课业负担不太重,家长为了增加孩子将来竞争的砝码,报的都是画画、舞蹈、钢琴等艺术培训,和学科沾边最多的就是英语了。到了初中,英语、数学老师最吃香,及至高中,英语照旧坐头把交椅、物理、化学、数学不一而足,甚至地理老师,也忙得不亦乐乎。只有语文老师,清闲得很,当然,也清贫得很,甚而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由低了下来。
然而,分数涨了,语文的地位、语文教师的地位就高了吗?其实未必然。因为中国人民还是太功利了。汉字有多美,汉语有多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感受到了?又有多少人从心底喜欢、热爱自己的母语?考试,考试;分数,分数;名校,名校。家长关注最多的还是最实际的利益和价值。
昨天,一位英语老师给我推荐了一部老电影groundhog day《土拨鼠节》。在网上一搜,居然是熟悉的《偷天情缘》。她从英语专业的角度诧异:怎么这样翻译?“情缘”还有点儿道理,“偷天”是什么意思?我从中文专业的角度回答:男主只停留在那一天,只重复那一天,不是“偷天”吗?“天”就是时间啊。这翻译比“土拨鼠节”好太多。“情缘”有爱情噱头,吸引了爱看文艺片的观众。“偷天”又吸引了爱看剧情片的观众。老祖宗太厉害了!汉语太有魅力了!
不知是否自恋,我经常在中英文的比较中感慨汉语的巨大魅力。比如2012年的流行语榜首“正能量”。你猜英文是什么?居然是一个短语“rip it up”,一个动作性很强的短语。或许这是源于心理学的研究进展需要。因为正能量是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而积极心理学正是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我曾很多次感慨弗洛伊德的伟大,是他发现了我们人类在身体疾病之外还有可能有心理的疾病,他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各个专业被引用。可是由此产生的心理分析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于是,就有了积极心理学,也有了正能量。因此,也不得不佩服英文的魅力,“rip it up”正是打破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的困扰之意吧。而由此,更佩服老祖宗文字的神奇,生生地把一个短语翻译成了一个名词,多带劲儿!多给力!
每逢新学期,面对新学生,我总会上一堂绪论课,也是胡扯课、自恋课。就像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一样开场:你们从幼儿园念“床前明月光”开始其实就在学语文了,但是你们真地了解语文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不但具有形体美,更具有内在美……。然后,从“语”到“文”,从文字学到文化学一路扯下去。有时讲难懂的宗教理论,你从老祖宗造字的角度去理解就简单多了。比如,儒家就是讲入世、讲人和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之道的,所以“人”“需”要“人”。道家是探究本源、探究人如何逍遥的,所以是“首”在“路上”。而佛家就更容易解释了。有一次,在济南千佛山,朋友问,“佛”为什么这样写呢?我不假思索,接道:你看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弗”就是“不”的意思,“佛”就是“不是人”,他既源于人,又不是人、要出世超越于人才能成佛啊。朋友频频点头。我也佩服自己反应够快。当然,这只是胡扯,只是小把戏,汉语的文化蕴意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她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源。为什么我们非要狭隘地只从工具性和功利性的考试角度去看待她呢?
若干年前,尚在中学,领导倡导双语教学。当时我拍案而起,愤青道:如果让我双语教语文,我会坚决拒绝,不是我英语差(当然,咱英语的确不咋地心虚),而是为了捍卫母语的尊严。当然,囿于应试教育的窠臼,前些年英语学习的确被无限重视了。中国的孩子真得很可怜,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世界上最简单易学的语言之一,十几年学下来,却都是哑巴英语,也最怕英语。那么美丽的青少年时光,都在背英语单词,都在做连美国青年都不会做的英语语法题了。多可怜!窃以为,降分不是好招数,重要的是方法和态度。语言的学习无非是语境和语感,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多投入,英语的学习只怕无需多少年如一日消得众多人憔悴也能学好了吧。
或曰:这要多大投入?国家没钱。其实不然。前些天,与刚从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回来的书法老师聊天,才知国家有钱,也投入了。在哪里?在美国,为了华裔二代。国家担心他们忘记了祖国文化(丹奇曾有文谈及女儿的身份认同,可见此担心实有依据),于是组织各专业老师赴美教导,也组织孩子们回国体验。决心很大,投入更不菲。然而,同事说,效果一般。窃以为这终是皮毛,未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何为根源?那就是对于母语的热爱,首先是中国人民要做到热爱汉语,学好汉语。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升学。你学好了,气场强大了,你的母语生命力才会绵延不绝,你的文化魅力才会感染人,影响人。否则,只是舍本逐末,或是饮鸩止渴。
每一个民族的母语都有其非凡的不可替代的能量,我们只有在母语中才能生存。每每读着唐代那么多首清丽的小诗,都在想:每一种翻译都是一种误读,的确有理。这么美的古体诗,翻译成英文得丧失多少美好啊!
母语,我们必须如情人般去爱,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坚实地生存。正如彭程先生写到的:“只有对母语抱着这样的爱,才能够把握那一支族系的血脉,贴近那片土地的秘密,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使生存变得坚实。”
博主读后感:青青好文,激赏。国人对英文的狂热,已经是病态了。
Read more: 母语,我们必须如情人般去爱 - 青青的日志 - 汉纳百川 - 母语,我们必须如情人般去爱 -
青青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