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杂想留痕)徒步穿越墨脱  喜贺墨脱通车

(2013-11-03 01:54:32)
标签:

转载

分类: 旅游见闻
转载收藏,下次回国时准备去看看。

 

                        喜贺墨脱通车

 

    晨听新闻喜知,目前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终于昨天上午正式通车!

    这朵“隐秘的莲花”终向世人现身绽放美丽。

    墨脱筑路难,国家曾多次修筑通往墨脱之路,但往往修路时间长,通路时间短,甚至还没修通就被塌方、雪崩等地质灾害阻断,最终无功而返。

    筑路英雄钢铁汉,几代奋战排万难!路终通,车欢行,造福藏胞感地天!

                                           

                                   徒步穿越墨脱

 

                                                 花 甲

 

      1、徒步墨脱,是每个背包客向往的户外经历。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望,去年5月2日我们13个驴友在网上相约,集结在西藏林芝地区派镇“兄弟饭店”,开始为期6天的长途跋涉。

    论年龄,在群里小伟最小,才19岁,是逃学出来的大学生;本人最老,故被领队加封“政委”头衔(以后我几次在其它户外群里也有被叫作“政委”的时候,才逐渐明白原来是晚辈对长辈的客气称呼。)。论户外经历和经验,我纯属菜驴;而他们中大多常年参加徒步活动,就连两个MM都走过大小五台、四姑娘、稻城亚丁什么的虐途。

   “兄弟饭店”是个湖南人开的,凡是去往墨脱的背包客都首选住宿该店,上一批走了,下一批跟着就到,背包客们在这里皆为兄弟。老板娘“何姐”不仅是客栈经营者,也是徒步墨脱活动的联系人;她的宝贝金毛犬则成了保佑我们成功的吉祥宠物。

    2、正穿徒步墨脱,始于派镇(海拔2800米),途中要翻越喜马拉雅东段山脉——多雄拉山(海拔4230米),沿多雄拉河一路下到海拔900米,至多雄拉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背崩,再沿雅鲁藏布江南岸山路到达徒步终点——墨脱(海拔约1100米)。

    从派镇进墨脱里程约122公里,分4天走完全程;再从墨脱出来至波密,里程约128公里,计划用2天连走带坐车出来。

    墨脱,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坝子”,是西藏佛教经典中的“莲花圣地”,位于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墨脱,这个莲花的秘景,一如亚马逊河般的湿润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险峻,更有亚马逊河和喜马拉雅山的诱惑气质,它集雪峰、冰川、瀑布、原始森林于一身。尽管路途艰险,但是我想尝试走走,怕以后没有机会和心气了。固然一路有艰辛、痛苦,却也不乏美景、野味。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猎奇探险,或许也是一种快乐吧。

    3、早5时起床,外面下着雨。早饭后,一行人摸黑爬上一辆东风翻斗卡车,经过半个多小时崎岖山路的爬升,最终到了松林口。

    此时,雨水止住,大家纷纷解开雨披,整理行囊。

    4、行车的路在此到头。

    5、搭乘东风翻斗卡车上山,领队看我没带雨衣,让我和女孩“荆棘鸟”挤坐在副驾上,其余驴友上车坐在翻斗里。

    车在万丈悬崖边颠簸爬行,发出沉重的喘息声。我几乎一路都很紧张,担心路滑坡陡,一不小心车会出溜摔下崖底。

    6、松林口合影。松林口距离派镇10余公里,是接近多雄拉山顶的一块平台,海拔约3600米。在如此高海拔的坡面上有这样诺大的一块平台,出乎想象。松林口是正穿墨脱的必经之地,由此向前开始了漫长山路。

    7、多雄拉山顶终年冰雪皑皑,只是到了夏季山坡积雪才得以消融。往年五月向阳坡面的积雪开始融化,可去年这里雪下得大,气温低,山路被积雪覆盖,只能从前人走过的脚印判断前进的方向。

    8、多雄拉山靠松林口端的一段路,坡面很陡,约呈四、五十度,有多人多次脚滑摔倒。

    9、山坡雪厚,时常深没膝盖,攀登要付出更大的体力。山垭口积雪有多深?能否顺利通过?是大家一路爬行的心结,领队“紫麒麟”不无忧虑的喃喃自语:“要早知道有这么大的雪,肯定就不会发帖了,但愿垭口能过去------”

    10、刚过松林口,山坡上还能看见针叶树木及灌木丛。随着上升,树木植被越来越少,至山顶完全光秃。

    11、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奋力向前。一小时过去,我每走一、二十米就得停下来站一会儿,手撑着登山杖大口喘气,在喘气中能听到心脏急促地“砰砰”狂跳。山上很冷,我却没有寒意。汗湿衣襟,脱下抓绒衣,一副“冻不死”的样子。

     12、接近山顶时,风更烈、雪更大。

我们顶风冒雪,跟着“8264”喜力队的门巴背夫(左1)艰难前行。

    13、走累了,原地站着休息一会儿,要是坐下来,就再不愿起来了------看那东倒西歪的样子,虽然是背脸,但可以想像出一个个痛苦状。唯有老马逞能,还给队伍拍照。呵呵。

    14、门巴背夫小伙。自从有了徒步墨脱,就派生了为徒步者背包、向导的生意,费用200—250元/天(视背包重量而定)。大多背夫兼向导,以门巴人为主做此营生。我们群13头驴个个自信满满(连我这个老菜驴也不知天高地厚),第一天没有一个雇请背夫的。可后两天就出现抢着要背夫的笑话了,那是后话。

    15、接近山顶,天气又是雪又是雾的,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山,四下白茫茫一片。我向下拍照,有人不顾疲惫,举起手杖摆“POSE”。

    16、翻越垭口。从松林口(海拔3600米)攀登上升至多雄拉山垭口(4230米),用了4个多小时上升600多米。好在垭口积雪只是没膝,可以从容通过。在垭口背风处岩石下用餐,一口干粮一口雪的填不饱肚子,不敢停留时间太久。

我们都知道山上一过午后,天气就有变化,风雪不算啥,可怕的是雪崩随时在头顶倾泻而下。

    17、快到第1天的目的地——拉格(海拔3100米)

    18、下山用时3小时,抵拉格客栈。所谓“客栈”不过是两、三间木板房,由一个四川男人与一个门巴女人开的夫妻店,清一色的木板通铺。由于领队的疏忽没有提前联系住宿,故今晚连简陋的通铺都睡不上了,去打地铺睡。

    19、火煻烤鞋。烤鞋是徒步墨脱每到住处的“必修课”。由于白天爬雪山我犯下了天大的低级错误——没有戴墨镜,当时以为戴墨镜拍照不方便。后果自咎——到客栈没多久,眼泪哗哗地流,双眼又涩又疼,强睁开眼睛,一脸颓相。

    20、中间这哥们,来自天津的“隐者”(ID)跟我差不多,俩眼都睁不开了。一问,原来一天也没戴墨镜,不得“雪盲症”那才怪呢。

    23、穿行在原始密林中。

    24、透过树丛可见雪崩后形成的冰川。沿途雪山环抱,雪崩留痕,这里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山河谷热带季雨林带等数个垂直自然带。在不同高度的垂直自然带里,景观各异。

    海拔4000米的雪线以上几本是寸草不长,越过雪线向下走,先看到的是高山灌丛草甸带。

    再往下走,就进入以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带,林中还生长着杜鹃等灌木。

    继续往下走,则进入阔叶林带,这里苔藓遍地都是,紧紧地包裹着每颗树。

    下撤到山底河谷,就是亚热带、热带季风雨林带,林中生长着高大的乔木。还可以看到野芭蕉、鱼尾葵以及原始古老的树蕨,各种藤本植物在林下四处攀缘。

    真可谓:“一山有四季,四季不重天”吔。

    25、看!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真壮观!        

    26、下撤至雪线下。拉格到汗密的路就是在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行走。空气清新,稀有植物种类繁多,仿佛进入了高原氧吧。

    27、汗密客栈,海拔约2200米。有两家也是汉人男与门巴女联姻开的夫妻店,还有一个中国最小的兵站,常年有2个士兵值守。不过,不知为何没来检查我等的边防证。

    昨晚在拉格睡地铺,眼睛疼痛、铺位拥挤,几乎一夜未眠。白天经点滴眼药水,眼睛症状逐渐减轻。今夜可以在客栈的单人木板床上美美地睡大觉了,幸福啊。

    28、第3天,清晨离开汗密客栈,途经几间门巴木板小屋。

    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这些门巴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不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29、看见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从房前路过,门巴娃光着腚跑出屋外,凝视着我们离去,脸上露出难解的表情。

    30、第一处塌方区。最宽处约80米,坡度为五、六十度,土质松软、碎石滑滚。这里的地质状况极不稳定,我们一边抬头观望上方有无落石滚下,一边低头看脚踩的土质是否松动,小心翼翼地手脚并用挺过塌方区。

    31、塌方的大小石块滚落到谷底河中。

    32、脚下很滑,要注意把身体重心放在内侧,不能踩踏已经移动的碎石。滑下去,人可就没影了。

    33、峡谷深万丈,高处不胜寒。

    34、老虎嘴。老虎嘴地段山高谷深路窄,大约3、4公里长的羊肠小路盘悬在悬崖山腰上,路上泥泞中碎石湿滑,不得不淌着泥浆前行。

    35、天险老虎嘴。只要小心、不恐高,通过老虎嘴没什么困难。

    36、到了1号桥(阿尼桥),进入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了。多雄拉河咆哮着从雪山奔腾而下。通过的几座铁索木板桥,桥面木板基本坚固,但也有朽木,千万别踩。

    37、汗密至背崩之路是徒步墨脱的蚂蟥世界,蚂蟥简直是铺天盖地,即使防护措施严密,也未免不遭叮咬,我们一行无一幸免。在过阿尼桥后我首次领教被咬的滋味儿,到3号桥,我的小腿又成了宝贝们的美中餐,血染冲锋裤------

    经过最后一处新发塌方区,离背崩不远了。

    38、远处是背崩的象征——解放大桥。领队说这里不准拍照,可我们没有一个不偷着拍的。

    39、雅鲁藏布江与多雄拉河在背崩脚下汇合,再浩浩荡荡地向南流去,进入印度成了恒河的上游。

    40、解放大桥约200米宽,走在桥上江风很大,有被强风卷下的危险。在桥头堡,守桥解放军士兵例行检查了我们的边防证。

    从地图看,墨脱离国境线还很远,足有2、3百公里远。实际上,过解放大桥往南不出几十公里,就是印度军队控制的地区。

    墨脱这边,多少年连条通车的公路都没修成;

    而那边,印度人不仅把公路修到实际控制线,而且还修建了飞机场------

    中印边境形势很严峻啊。

     42、在墨脱修筑公路的艰难程度,已经超过国内任何其它地方。国家也曾多次修缮通往墨脱的公路,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修的时间长,通路的时间短,经常是还没修通就被塌方、雪崩等地质灾害阻断。

    墨脱作为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所有进出墨脱的物资,都是靠人拉肩扛、靠人的双腿来完成的。

    在进出墨脱的徒步线路上,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多少悲壮、惨烈的沉痛故事啊!

    这是一条充满着当地人和建设者血与泪的伤心路。

        徒步墨脱之行~这辈子难忘的记忆......

 

2013年11月1日欣闻墨脱通车复录三省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