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战文谏
( 内参): 从书市“四怪”看图书出版业的问题
新华社长春讯 (记者马杨 周长庆)“八届书市四大怪:选题重复占一半,丛书套书排成排,大家争相‘吃小孩’,买书卖书都喊难。”
这是记者最近采访第八届全国书市时,听到一些读者编的顺口溜。它形象地概括出目前在我国图书出版业繁荣的表象背后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图书选题重复、撞车多。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展销的12万种图书,选题重复和撞车的就占了近一半。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书市上至少有20多个版本。
一位出版界人士估计全国则约有的百种版本。
对此,国防社党委书记武文说:
“我感觉重复出版现象从来没有象今年这样严重过。本届书市选题雷同很严重,近一半都可以砍掉。有些专业类的出版社为了弥补亏损,超越了自己的出书范围,抢出热门书,加剧了选题重复。选题重复是一种资源浪费,其危害性不亚于盗版。”
选题重复导致图书严重积压,资料表明,到去年底,库存图书达117.52亿元。
丛书、套书、豪华书多。
一位图书出版界的人士透露,出版社热衷于出丛书、套书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济因素。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我国出版发行行业后,出版社出书要考虑经济效益。薄本书定价低,经济效益少,所以出版社不愿出。由于折扣大、赢利多,书店也比较喜欢经营码洋大的书,这是丛书套书泛滥的主要原因。
二是选题难找,既然找到一个较好的选题就要做透,并且出系列书找作者也相对比较容易。
三是丛书、套书在宣传和促销上比较容易进行。一些读者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精品图书出豪华本还是有必要的,但随便什么书都出丛书、套书、文库、精装本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只能人为地抬高图书价格,最终转嫁到读者身上。
“吃小孩儿”现象。在本届书市上,儿童读物林林总总,以文库、书箱、丛书、万花筒等多种名目的系列书,已经唱了少儿读物的主角。这些书装帧豪华高档,价格高昂,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最大型的达到一套54本,定价660元。几元钱一本的则很少。采访中绝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反感。
一位家长说:“实用性强、价格较低的少儿图书才是家长们最需要的。现在的儿童读物,没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内容多集中在世界童话、外国卡通上,‘金刚’、‘魔鬼’、‘机器人’等低劣卡通形象和爱情故事占了大部分,这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弊多利少。
此外也没有必要出那么多豪华本。”
上海新华书店副总经理陈木林说:
“图书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知识载体,也是一种商品。但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已经走入一个误区,只注重图书的商品属性而忽视作为知识载体的作用,只顾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卖书难”和“买书难”。
一方面,参加订货的展团普遍反映今年以来的订货竞争愈来愈激烈,书越来越难卖。
另一方面,读者却说,大多数展团的图书很少能见到,他们渴望见到外地出版社的图书。
记者看到,在订货展团撤展的当天,很多读者想方设法买下外地出版社用于订货的样书。
他们说,如果这次买不到,那么就除非是能碰上,否则就根本买不到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图书发行渠道不畅是造成出版社和读者脱节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全年出版图书近10万种,其中有94%难以在当年同读者见面。来自首都发行所的一位老同志告诉记者,如今很多新华书店仍处于“官商”状态,没有积极开拓市场的精神,这样通过主渠道一些读者当然就见不到想要的图书了。
金盾出版社社长助理王贵尘说:“我们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发行到基层农村的比较少,出版社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图书还是需要依靠‘二渠道’来发行。”
出版社期待着产销直接见面。
这次有几个省搞社店联合,如上海、广东等,效果就比较好。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图书出版发行集团化是未来我国新闻出版的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出版社小而全、竞争力差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选题撞车、发行不畅和盗版泛滥等矛盾。
2013年9月7日三省宅忆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