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指导硕士论文,有位学生标注参考文献的序列号,其中多次引用的标号多加了圆括号,且没有上标。我指出有误,学生回信说不知道错在哪里。原来该学生用的是学校旧的规定。为此,我回了下面的信。因为,我觉得以后想做学问,就要训练好。不做学问走实务,也要培养下做事认真的态度。回信如下:
XX:
你的文章写到3点多,太迟了。以后不要熬夜太过。“过”,就不好了。
你提的问题是个普遍的问题,我每届都要遇上诸如此类的问题。
传播学界国际上一般用APA格式(美国心理学会格式),这你一定了解。国内没有统一规定,各显神通。以后你们要投稿,一定要先看看该刊物的注释格式,按该刊的办法来,否则常常被拒绝。你现在是提交学校,要按学校的规定来。我们学院执行不是很严格,但我个人有要求,觉得这是学生的基本训练之一。这以后有机会再谈,还就是那句话:“字乃文章衣冠,注乃文章口音”。你能为你的文章做出很规范的注释,意味着你有很好的学术训练。这像一个人说BBC或VOA口音英语,只要他一开口,就可以知道其训练背景很好。
学校有相关的文件,我计算机里没有,可以从网上研究生院与厦门大学学报投稿上找到。这个规定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有点不同。首先是关于“注释”与“文献参考”的区分。通常“注释”指文章引用的观点或文字的出处,让读者可以依此找到原文。而通常的“参考文献”指的是你写作时参考过的文献。参考过的文献不一定引用到文章中,但可以让读者知道文章相关的大致范围。然而,我校规定的“注释”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引用文献的出处,而是对文章的补充说明。所谓的补充说明,是指不方便写进文章正文之中,如果写进去,文章会显得松懈。例如,你文章中提及电影《饥饿游戏》,不交代这电影基本情况,读者不很明白。如果要交代,写进去行文插入段交代的文字,又觉得文章叙述突然叉开,结构不紧凑。这时,可以用注释。注释是用阿拉伯数字加圈标出,注释的文字放在当页下,也可以用括号放在文中。读者需要读,就可以在当页下找到或直接看括号里的内容。所以,你如果是“引用”的内容观点是维基也好,新华也好,都不应做成“注释”,而属于“参考文献”。
学校规定的“参考文献”不是指你文章参考过的文献,而是用来指明你引用文献的出处。这个很重要,你引用的文献体现了你的学术水平。外行看热闹,看到引用一大堆文献,哦,觉得这文章写得,读得这么多呀。而行家看门道,一看你文章引用那么多,但都些定义,教材之类,这文章是入门级的文章。硕士论文都是这样,先从一大堆定义开始,你没有能免俗。如果你引用的是权威的材料,甚至是学术界没有用过的材料,虽然不多,行家一看,哦,知道这是已经深入研究的文章。你是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才有可能找到这些权威的,甚至新的材料。引用得少,是你已经通过对比,消化,找到了精确材料,放弃了许多初级材料,做到了“少而精”。许多专家判断文章的水平,就是先看文章的注释(指引用材料)。记得北大的大教授王瑶说过,他就是这样判断文章的水平。
上面是象牙塔里的东东了。当今人们要求不再是“少而精”的高水平文献引用,而是有没有注出引用文献的问题,这是平日所说的学术规范。引用别人的观点、文字,要求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注明出处。否则,一旦被抓到,天下汹汹。其实呀,天下本无注,利益自恼之。这里面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再谈。
你现在关键是把本文的东西做好。参考文献学校规定是可以用两种格式,序列号格式及著作年代格式。我一般要求学生用后者。因为后者在社会科学用得多,它把引用内容的两大要素,著者及年代标出来,让读者很容易知道引用内容的价值。而你用的是序列号格式。就是按引用文献在文中出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用数字在正文中标出,全文之后则按顺序注出文献的出处。你在正文标出序列号时出了小问题,你标出时号码[1]时有上标,而标多次引用章篇文章的页码没有上标,我一看不整齐漂亮,就断定是有错误。你回答说不知道错,我只好认真查了学校相关文件,发现你引用的是旧的学校文献,有更新的文件(2009),其规定为: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
]”外著录引文的页码。果然,不漂亮就有错误,我这一直觉是对的。正确的东西,尤其是理论,其形式常常是漂亮,乃至于美。
其实,讲了半天你的错误实在太小了。你不应该对多次引用的页码加圆括号,而且没有上标,与序号[
]对齐。这么小的错误我却用这么多的文字说明,真是小题大作了。不过,注释格式是很严谨的事,像APA
Style,竟然会是一本书。会准确使用这东西就是所谓的训练。要做学术,你就得按这套来。今后不做学问,你也得按这套走一遍,培养下认真的态度。
参考文献及注释的格式错误很普遍,我这几年这套届届都讲。因此,把此信转给大家,请大家都要认真看。所有过我手的论文,不管硕士还是博士,都必须按这套来。我知道,这套很繁琐,但没有办法,只能这样,谁叫“学术”姓“严谨”呢?
1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