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不喜欢张爱玲
(2013-05-04 11:30: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读书札记 |
就算到如今,我还是对于她的作品读不下去------同感!
中国之文学,受政治的影响实在太大,在二十年之前,张爱玲绝对是正统文学史上不曾出现的人物,其他人物如钱钟书之流,也在文学史上忽略,有之,则是语焉不详。余初读《围城》,颇讶异其文字风格华彩,而回忆小学中学语文教材,从未见过此等人物,但是如今却炒得比什么作品都热。张爱玲也和钱钟书一样,在49年以后从文学史上绝迹,直到中国商品经济稍有发展,她便又重新冒出来了。这中间,香港的夏济安教授有些功劳,他的《中国文学史》一书,影响甚大。然夏氏书中竭力褒扬张爱玲,其评述篇幅竟超越鲁迅,真乃当代文学史中之罕见者也。
余十多岁时,在城市读书,斯时张爱玲的势力至为昌大,非但评论文章极尽美言之能事,一般学子,尤其是女孩,更热衷读其作品。我当时也受了风潮的影响,忍痛读了她的《半生缘》一书。所谓忍痛者,无非是我受不了张爱玲的那种表达方式,她虽然是民国作家,却全然没有民国作家的那种语言,如果压住作者姓名,我宁可相信她是当代香港的某个不入流的小说家。同时,她写的那些生活,我几乎一无所知,我其时还是对于一般经典作家有些爱好,对已张爱玲的阅读算是一个遭遇。读了《半生缘》以后,又看到几篇吹捧她的文章,那时候我没有独立思想,还想“吾从众”,但是刚刚翻开《倾城之恋》看了几行,还是放弃了,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作品,此后听到张爱玲,尤其是有些人花那么大力气吹捧他,就有些不以为然。
就算到如今,我还是对于她的作品读不下去,这固然与我的出身经历,以及阅读嗜好有莫大关系,追究到张爱玲自身,她也有问题。张爱玲最推崇的《红楼梦》,其中描写故事我也从未见过,但是这部书却使我爱读。外国文学中,大多也是讲述异域故事,与我的经历更是千差万别,但是我仍能看得津津有味。可见这些作品既称伟大之名,必能适应大多数读者,盖伟大作品虽有其特性,总能传达人类之共通感情,较易发生共鸣也。张氏作品不然,其格局未尝覆盖大多数人群,故流传世上,必有异议。
造成张氏作品不能适应多数读者的原因在于张氏之文学性格缺陷极大,这种文学性格之缺陷,乃由其人格之缺陷造成,与其出身经历关系大焉。张氏出生于清末官僚贵族家庭,实为既得利益者,这一点对于她日后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倘若她出身在农民家庭,她就算再加十倍的天才,在中国社会也难有作为,盖中国社会是专门鱼肉底层百姓,而喂饱上流阶层的。有些传记作者说张爱玲的童年是黑暗的,实在不知所云,如果相对于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公主,张爱玲确是差了一点,但是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底层的孩子来说,张爱玲的童年大吃大喝,衣食无忧,无疑是天堂。她从小到大都是贵族做派,这从她的文字当中颇能见得出来。就因为她有这样的出身,她才能无忧无虑地看书,练习写作,倘若生在农村,连一本书都没见过,怎么能成大作家。张爱玲唯一不高兴的应该是离开父亲,到母亲那里,这一来,她的生活比以前相对拮据一点,但是比起广大的底层百姓,她还是相当富裕。及至后来她到上海,卖文为生,更不是农村土豹子能干成的事,一个农村来的,就算你文采天下第一,你一下子跑到上海看看能不能衣食无忧,在中国什么都讲人情。张爱玲到上海的这段日子被人称为艰苦写作,写作是真的,艰苦倒未必,有些作者不免煽情,可以夸大张爱玲的内心感受了,老实说,有钱人经历的那点小波折,在乡下人眼里简直不算个屁。
由此可见,张爱玲从出生到踏入文坛,她就一直顺顺利利,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艰苦。这对于一个平庸的作家当然是好事,但是想要因此而成为一个伟大作家,必然是致命伤,这种经历注定了张爱玲作品格调不高。注定了她只能谈风月,而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法理解。一个作家如果对于社会现实非常无知,那注定他作品里对于人性的发掘肯定不深刻。张爱玲最为津津乐道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如果她的作者曹雪芹一直生活在富贵乡里,没有后来家族之变故,相信绝对没有这部作品出现。就因为曹雪芹原本是富贵公子,突然一下子落入困顿,这时候世人嘴脸丕变,为啥和原先都不一样了?因而作者看出来世态炎凉,色空思想油然而生。加之作者风尘困顿,一事无成,夜半幽思难眠,追忆以往繁华景象,现在竟没有一个知己,于是心里有一桩故事,非要把它发表不可,这时候写出的文字,不为名利,肯定是伟大文学。相同的,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之所以思想深刻,为一般俗人难及,就在于鲁迅和曹雪芹一样,家族遭遇变故,从此看清了世人嘴脸。按照日本人川村白橱的主张,文学乃苦闷的象征,张爱玲显然没有这种经历,她也没有那种从繁华堕入困顿的忧愁苦闷,这就注定了张爱玲的作品深刻不到哪里去。
不但如此,张爱玲更致命的在于她人格缺陷极大。她生活在新旧参半的大家庭里,母亲跑到外国去,她和父亲后母一起生活,由于父亲保留了更多的旧时传统,使得张爱玲的童年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思想方面受到很大的管制,这使得张爱玲的逆反思想深重,缺乏母爱的她养成了自私偏狭,势利眼,待人不厚道等等品格,这从她以后的诸多言行中都能一一验证。后来由于又读了许多文学书,更加使她心机很重,她笔下的女子,某些都可以作为她自己的画像。这种女孩一般人是不能喜欢的。张爱玲明显受《红楼梦》里黛玉影响很大,她的做派,很大程度上与黛玉类似。林黛玉言语尖酸刻薄,而且做人不厚道,只有审美观,缺乏道德感。刘姥姥进大观园丑态百出,林黛玉从骨子里是看不起刘姥姥这种乡下人的,她没有道德水准,只对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据说曹雪芹失落原稿的最后有一个”情榜“,林黛玉的判词就是“情情”。意思是,只对自己喜欢的有情,而贾宝玉的判词是“情不情”,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情。可见张爱玲也是“情情”,她只是以自己的审美观念看问题,凡是不符合她审美观的,一概讨厌,这虽然很有个性,但是不厚道,也不是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从这一点上,我更喜欢薛宝钗那样有道德感的女性。张爱玲这样缺乏道德感的人,写出的作品也正和她的为人一样,就《半生缘》和《色戒》中的人物来说,流露不出半点道德感。这样的作品故作高深地把人性贬低,可能是华丽的,但是流于肤浅,不能称为伟大。
文学作品虽然不是道德说教,但是作者的道德感很重要。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品中散发出强烈的道德感。有些的作品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表面上不动声色,好像只发掘人性,其实最终还是要显露一种道德观念,作者明显不是赞同书里人物的行为。西方许多的现代作品如《追忆逝水年华》通篇是意识流的断想,根本迥异于传统作品,好像没有道德表达在里面了,其实我们整体上看,这部作品也从侧面能显出作者的道德感情。任何作品都免不了要表达作者的道德感情,就是中国古语说的文即其人。现代作品,好些人以为表达道德感是老土,是落后的手法,于是刻意避免道德表达,甚至故意反道德。这样的作品恰恰能表现作者恶劣的道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就是一种故意的反道德,她以发觉人性为时尚,这一点上我承认张爱玲做得确实不错,然而,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能做到客观陈述人性,作者最终还是要找到思想的落脚点。张爱玲在这里犹豫不决,她终于选错,她把不道德当成人性的常态,否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因为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人的最基本的天性就是热爱真善美,讨厌假恶丑,道德完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同时代的作家当中,鲁迅的作品也是以发掘恶为主题的,但是鲁迅的作品和张爱玲的作品全然不同,鲁迅的作品是在发掘人性之恶之后沉痛的呐喊,这种道德感强烈地体现在作者的每一个句子中。就是这样一种道德感强烈的作品能更深刻地挖掘人性,历代许多大作品都是如此,像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最为明显。现代人有一个很浅薄的看法,认为道德感的表达会破坏人性的表达,完全错误,道德感的表达,恰恰能更深刻地挖掘人性。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里流露出强烈的道德感,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深刻,反而就是那种道德的氛围使得作品刻画人性百态更为出色。张爱玲的作品一味玩弄人性,她以为可以迥别与其他
作家,这明显失败。其实张爱玲的人性也不是她刻意表达的,她只不过是自然流露,从这一点上说,张爱玲的作品现在被高估,她充其量就是一个通俗的言情小说家而已,当代的评论家没必要从她的作品里找出深刻的因子,她投稿第一篇就是发表在周瘦娟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周瘦娟是典型的鸳鸯蝴蝶派作家。所以,中国49年以后的正统文学史虽然观点偏左,很大程度受政治支配,但是他们忽略张爱玲,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夏志清教授,治学严谨,极有见地,她对于张爱玲的吹捧,仅仅只能算是一种偏好而已,就像某些大学者偏好江户川乱步,但是不能把他抬高到和芥川龙之介一般的地位。夏志清教授估计太老实了,较易为张爱玲作品迷惑。而其他一般的读者,因为没有太高的鉴赏能力,跟随流俗,都说张爱玲的作品好。当今一说上海,大家马上想到张爱玲,张爱玲简直就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上海又恰恰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是繁华的代称,大多人喜欢张爱玲不过是喜欢繁华而已,并非张爱玲文章本身。就张爱玲的文本来说,虽然有好多学者说她语言运用如何精妙,我本人却不赞同,张爱玲的文章和苏学林的文章一比较就知道孰高孰低了。张爱玲虽然读了那么多书,但是我估计她没读过古代典籍,她的语言运用和同时代的功力深厚的作家不一样,她看得肯定都是白话通俗作品。我们现在看鲁迅的文章觉得别扭,但是看张爱玲的文章却和当今作家写的差别不大,琼瑶如果装得冷艳一点,写出来肯定也是张爱玲。
张爱玲在当今中国之所以流行,一来是中国人的审美观,被过去那种高大全的作品弄得疲劳了,而现在大家的生活有了起色,有些小资情调,都看起张爱玲来了。不信你去看看,凡是在学校里爱看张爱玲的女生,大都是那种家境不错,显得特别冷傲的女孩。这些女生最中意张爱玲了。王朔说得好,这些人看琼瑶怕被人嘲笑没品位,都改看张爱玲了。
我本人不喜欢张爱玲作品,对于张爱玲本人也有些腹诽,这其中有个原因不登大雅之堂,这里说出来肯定献丑,就是:我觉得张爱玲丑女多作怪。张爱玲喜欢奇装异服,炫耀造型。现在大陆出版的张爱玲的作品封面上最常用的就是她穿旗袍的那张照片,这张照片张爱玲姿势就很做作。张爱玲是不怎么好看的,她的奇装异服真使人觉得不具有美感。我觉得干哪一行和造型还是有些关系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一定非刻意搞个特殊化,以显示和大众不同。张爱玲如果长得如林青霞王祖贤那么好看,你怎么炫耀无所谓,这起码是美女的特权。可是张爱玲不是美女,她只是个言情作家。作家最喜欢自命不凡,就是不能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看待,我对于张爱玲不满也就在这里。我们搞个性适可而止就行了,黄药师那么个性,但是他却说生平最敬重忠臣孝子,这才是真正的有个性。这只是我内心一点扭曲的看法,不能成为通论,大家看过一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