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谈谈音乐中的禅味

(2013-04-12 21:15:37)
标签:

转载

分类: 读书札记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原文地址:谈谈音乐中的禅味作者:妙常空空

谈谈音乐中的禅味

 

禅宗佛学的“心性论”,对主体精神的张扬,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审美精神,大量重视个体心灵感受的艺术创造不断涌现。中唐以后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出现了不同于儒家“载道”论,也不同于道家“畅神”论的“写心”与“写意”论,追求心物合一、虚实统一。特别推崇“虚”、“空”、“淡”、“妙”的审美意趣。正如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音乐美学方面,禅宗的“法由心生”、“境由心造”“法自我立”“自性顿悟”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音乐的境界观。明代李贽提出“声音之道可与禅通”,他写道:

侯谓“声音之道可与禅通”,似矣;而引白牙以为证,……盖成连有成连之音,虽成连不能受之于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虽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连。所谓音在于是,偶触而即得者,不可以学人为也。矇者唯未尝学,故触之即契;伯牙唯学,故至于无所触而后为妙也。……唯至于绝海之滨、空洞之野,渺无人迹,而后向之图谱无存,指授无所,硕师无见,凡昔之一切可得而传者今皆不可复得矣,故乃自得之也。此其道盖出于丝桐之表、指授之外者,而又乌用 成连先生为耶?然则学者道可知矣:明有所不见,一见影而知渠;聪有所不闻,一击竹而成偈。大都皆然,何独矇师之与伯牙耶?[①]

李贽认为音乐之道“盖出于丝桐之表、指授之外”,音乐的声音虽由乐器发出,它的意趣是超越声音的玄妙意蕴,是技术之外的东西,要靠自悟不靠传授。因此是“向之图谱无存,指授无所,硕师无见,凡昔之一切可得而传者今皆不可复得矣,故乃自得之也。”音乐的领悟与禅道相通,所谓“明有所不见,一见影而知渠;聪有所不闻,一击竹而成偈”,不能依靠文字、语言、图谱、导师,要靠“法自我立”“自性顿悟”,这就是禅之理。

最能体现佛教禅宗音乐境界观的是中国的古琴音乐。古琴作为中国士大夫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的乐器,受禅宗的影响,更加突出了它的“自娱”、“自适”与“自释”的功能,成为表达心迹,心灵安顿的处所。弹琴成了自我心上的事,他人的听赏与评价与我无干,一抹、一挑,一揉、一吟都是“心得”,都是“心要”。即兴随意的演奏,乃是表达从思想与肉体禁锢中解放出来的超逸与喜悦。在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士大夫的诗文中,对音乐的禅味都有所表达。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多首咏琴诗表达出禅的境界,如下: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江上琴兴》)

    蜀恫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好听琴》)

 

诗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琴音的“禅心”体悟,夜深人静,沐浴在琴音中,“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主人的心早已忘却身外事,融入琴音飞向无尘无染的“空境”,得到了解脱。琴将人带入玄妙空寂的境界,这便是禅的音乐境界。

    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空灵性、不确定性、无具像性,使音乐比起其他艺术更具有与禅相通的特性。禅以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微妙的,无法言传的禅理;而音乐的意味是通过聆听来体味,来感受的,也具有很强的直觉体验性质。音乐直达心灵,音乐以情感人,音乐激发想象,音乐意蕴深长,音乐不离感觉却超越感觉,音乐使人达到内心自由,在深邃空灵、苍莽广阔的宇宙意识中,在自成天矇的心理空间中,获得脱俗超绝的境界。



[①] 李贽:《焚书·征途与共后语》。在这里李贽以伯牙向成连学琴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传说伯牙曾跟一位叫成连的古琴家学琴。他学了三年却没有长进,成连改变了教学的方法,说是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岛上去向他的老师方子春学琴,至蓬莱岛后慌称要去寻恩师,要伯牙先自己练琴。成连一去十多天不回。伯牙每天眺望大海,临听波涛,最终有所感悟。再抚琴而歌时,琴音妙不可言,自然而然从胸中流淌出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