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詹姆斯·乔伊斯《一桩惨案》

(2013-01-18 06:58:29)
标签:

转载

分类: 读书札记
生物体一旦过分保守,也就宣告了自身的死亡。
     [转载]詹姆斯·乔伊斯《一桩惨案》

     喜欢读外国小说的朋友们,常常会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哈代,福克纳,海明威等作家的小说中,读到关于城市乡村的景物描写,对屋子里家居摆放的细节描写,对出场人物的外型刻画,然后再自然巧妙的过渡到人物内心···,因为写这些都是每个人身边异常熟悉的,读了最能直接检验出作家的基本功底。为什么我说乔伊斯是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这篇不到5600字的小说中,充分圆熟的运用了小说中该有的所有元素,为我们读者,更为在他之后的所有小说家树立起一个写小说的标竿,这就是短篇小说的标准范本。

     詹姆斯·杜菲先生是都柏林市一家私立银行的出纳员。他为人很特性,很挑剔,平日的爱好和生活习惯都非常古板。用乔伊斯的话说,“他过着安安稳稳,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很快,这种平静就因为希尼科母女的出现被打破。几星期后,希尼科太太与杜菲先生在音乐会上再次相遇。这次,希尼科太太趁女儿分神的时候与杜菲先生说了会体己话,提到她的丈夫是一艘商船的船长。第三次见面后,俩人开始幽会,总是在晚上,一块去僻静处散散步。杜菲先生厌恶这种偷偷摸摸,他正式去她家拜访,希尼科船长很欢迎他,还以为杜菲先生是冲着他的女儿来的。
    希尼科太太的女儿玛丽常出去教音乐课,希尼科船长更是出海常年不在家。三十九岁的希尼科太太与杜菲先生就越处越好。主要是精神上的亲近,他们常常去她家郊外的小别墅,俩人整晚的在一起,互吐衷肠,坦露心声,在她面前,杜菲先生也发挥了自己饱读诗书的才华,他觉得很惬意,因为偷情也可以偷出高雅来。
    一天晚上,希尼科太太突然表现得很激动,她热烈的抓住杜菲先生的手,把它贴到了自己的脸颊上。于是,一切都结束了,他有些失望,有些害怕,他发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分手两个月后,杜菲先生在自己的书桌上写下一句话: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必有性交,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能的,因为必须有性交。
    四年后,十一月的一天,杜菲先生在《邮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四十三岁的希尼科太太昨晚在悉尼广场车站遇难身亡。”当得知希尼科太太的死讯时,杜菲先生的第一反应竟不是同情,而是厌恶。他从报上了解到,她丈夫说她近两年常常酗酒,她是因为穿越铁轨不走天桥,而被火车碾死的。他觉得这样一个对生活没有目标的女人,真是不配和自己成为精神上的恋人,他庆幸自己当初与她分了手。
    可是到了晚上,杜菲先生独自一人走出家门去小酒馆里喝了酒,黑夜里,他又走上了他们四年前走过的小径,他走上公园的山坡,看见在公园围墙的阴影里像是有人在影影绰绰的打野战,他为那些用钱可以买到的偷偷摸摸的爱情而绝望。他想到了希尼科太太,一个女人活生生的爱上了他,他先是和她好,然后又拒绝了她,并判定她不知羞耻,这等于判了她的死刑,让她死于羞愧。他想到,每年中绝大部分时光,她丈夫都出航不在家,她只能一夜一夜的在家中独坐。她死了,他才终于明白她的生活曾经有多孤独,多寂寞!现在,该轮到他的生活也将这样的寂寞下去,直到死,到那时,可能连个怀念他的人都没有。

     虽然读前半段有种“偷情也可以偷得很高雅”的感觉,但整部小说还是隐隐的渗透出一股浓浓的凉意,盘桓不散。在两人的谈话中,在杜菲先生独处时,乔伊斯借男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社会,艺术和生命的基本看法。
     在怎样看待艾米莉·希尼科的死亡事件时,乔伊斯在短短的篇幅里共调动了十一个人物出场,分别从每个人的不同角度阐释了对希尼科太太的死亡观感,其中包括死者的丈夫和女儿。希尼科船长说结婚二十二年来他与妻子一直都相互恩爱,但实际上,他早就在妻子那里找不到欢乐了,所以,当杜菲先生拜访他家时,他竟毫无怀疑的认为别的男人也不会对他的妻子感兴趣。
     所有事件报道的当事人看到的只能是事件的表面,就是希尼科太太的丈夫和女儿,也是不知道这件事的本来面目的。倒是不在现场的,已经和希尼科太太没有任何来往的杜菲先生一眼就看穿了这桩惨案的真实原因,这就是小说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同我们日常在电视,报纸,网络中所看到的新闻一样,每个肇事者,受害者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更隐秘,更本质的真实,并不只是表面报道的那么简单。
    在《一桩惨案》中,乔伊斯也为人类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无论男女,很多时候人是会孤独寂寞的,在某种前提下,婚外恋的男女,该不该拒绝出现在眼前的这种爱情?如果发生了爱情我们该不该享受这种快乐?这种度又将怎样去把握?并由谁来判定它的是与非,对与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里最深层的表述吧,在整篇小说中,在男女主人公身上,我们看不到愤怒,看不到仇恨,可是反过来我们也看不到幸福和欢笑。我们看到的,只是女人的生命光辉就这样一点点的暗淡下去,日复一日的磨损,浪费和消耗,消耗在孤独寂寞中,有的女人没能熬住,如四十三岁的希尼科太太,中途夭折了,留下了活着的男主人公。杜菲先生真的还活着吗?男主人公的生活本来是平静的,可是偶然间,他认识了希尼科太太,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随着俩人感情的深入,就进入到一种冒险状态,她丈夫发现了怎么办?这女人缠上自己干扰过去习惯的生活怎么办?因此,杜菲先生慌乱了,他必须恢复到自己过去的独身状态,只有在那里,他才安详。如果他此时产生了突破,大胆的和希尼科太太继续相爱,那他就进入到积极进取的人生领域,可是他只伸出头,尝了尝,巴嗒巴嗒滋味,又缩了回去。生物体一旦过分保守,也就宣告了自身的死亡。希尼科太太的不幸,是她遇到了一个死人,还深深的爱上了他。这就是保守所酿成的悲剧,如果我们对生命里出现的爱情都失去了主动性和进取心,那生命的意义何在?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注定的一天天的暗淡,枯黄,然后死去。这与慢性自杀又有何分别?保守就是保持不变,它跟积极进取中暂时的防守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的保守,就是想回到出生前的状态,所以,保守,基本等同于死亡。
    小说通篇都没有女主人公的视角,因此,她在小说里是发不了言的。但我们仍能切实的感受到她与杜菲先生这段短暂的相恋在她是生命里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一样艳丽夺目,然后就暗淡下去,很快的陨落了。乔伊斯没有对她有半个字的心理描写,正是因为不写她的痛苦,通过男主人公在报纸上读到的这《一桩惨案》,才更深化了这种悲剧的效果。
    在文史哲中,很多人不重视文学,小说就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了。李泽厚曾说过,“小说比较虚幻,都是作家自己想象的东西,没什么大用,应少看。”那就要看是谁写的小说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写的小说,一点都不比任何历史,哲学著作差,不但不应少看,甚至还应反复不断的看。乔伊斯小说的思想非常深邃,他并不直白的说给我们听,而是要靠读者自己去思索和品味,发动大脑去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一桩惨案》很短很短,但它作为小说艺术所涵盖内容却是异常惊人的广阔。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各种意识流,现代派,写实派等小说大师都深受乔伊斯的影响并继续快速的向外扩展着,《一桩惨案》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在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现今还无人能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