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是先看了小说《莎拉的钥匙》,然后再上网看了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莎拉的钥匙》是法国塔季雅娜·德·罗斯奈著的小说。2008年,塔季雅娜凭借《莎拉的钥匙》荣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和“书商首选书奖”。
小说以二战期间真实的“冬季赛车馆事件”为背景展开。
在1942年的7月份,巴黎警察受纳粹之命,拘捕了上万犹太人,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他们先被集中在冬季自行车竞赛体育馆,之后分批送往集中营,死于毒气室。
小说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交替演绎。
过去:1942年7月,巴黎,因为身为犹太人,十岁的小姑娘莎拉同家人一起遭法国警察逮捕。在警察把他们抓走之前,为了保护弟弟,莎拉把四岁的弟弟锁进自家公寓里的一个平时捉迷藏的壁橱里,柜里有点水和食物,还有手电。莎拉把钥匙藏在自己身上,她以为过不多了多久就能回家把弟弟放出来。
上图:影片开始的镜头——曾经快乐的莎拉,正在和四岁的弟弟捉迷藏。
下图:警察上门来搜捕犹太人,莎拉惊恐的表情。
现在:美国记者朱莉娅,因嫁给了法国丈夫而生活在巴黎。受命撰写一篇有关“冬赛馆事件”的文章,她自己的生活也随着调查的深入而在慢慢地改变。
过去和现在,在那套有着或曾经有着壁橱的老房子里交汇在了一起。
过去:
莎拉和父母随同其他被关押在冬季赛车馆的犹太人,被带上火车转送到远离巴黎的临时安置点,在这里莎拉与父母永远地分离了,他们被送进了集中营,最终的结局就是死亡。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莎拉和其他12岁以下的孩子暂时留在了安置点,等待下一步的安排。在等待中,莎拉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被她关进壁橱年幼的弟弟,最后她和另一个女孩趁着守卫不注意,爬过铁丝网偷偷逃离了那里。
逃亡途中的莎拉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两个女孩最后逃到一个农户家里,好心的农户老夫妇收留了她们。莎拉的同伴因为染病,被前来看病的医生告发而被警察捉走并最终死去,而莎拉则躲在地窖的土豆堆里侥幸逃脱。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莎拉在老夫妇的陪伴和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巴黎,回到了她曾经的家,就在她不顾一切推开拦住她的小男孩冲进房间打开壁橱门后,看到的确是弟弟已经干枯的尸体。
此后的莎拉变得郁郁寡欢、沉默不语,即便是被老夫妇收养生活无虞、二战结束重获自由亦如此。
成年后的萨拉,为了远离曾带给她无尽伤痛的国家,留给老夫妇一张纸条后离开法国来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新的生活却始终无法抹去刻骨的伤痕,不管她是结婚还是生子,“害死弟弟”的自责却始终萦绕在她心里。到了终于熬不下去的一天,莎拉抛下了深爱自己的丈夫和自己年幼的儿子,驾车一头撞向了路边的大树,自杀身亡。
镜头拉回到现在:
身为记者的朱莉娅,不懈地调查着六十年前的“冬季赛车馆事件”。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 [转载]《莎拉的钥匙》——冷漠、爱与救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让她不解的是,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多法国人已经遗忘或者选择性地失忆。当朱莉娅在调查中发现,莎拉一家曾住过的房子,就是自己丈夫祖父母家一直居住的地方,不禁大感意外。原来在莎拉一家被捕几个月后,茱莉亚丈夫的祖父母一家人,搬进了原来莎拉家租住的公寓。那个曾经拦住莎拉不让她进门的小男孩,就是自己的公公,而公公的父亲在负罪感的驱使下,后来一直在默默地寄钱帮助着莎拉。
小说中看到了人性中的冷漠与爱。
小说中有悄悄给关押的犹太人送吃的农妇,也有大声咒骂被逮捕犹太人的巴黎人;有将莎拉和女伴偷偷放走的守卫,也有将这些犹太人的家和财产据为己有的门房太太。从这些细节中,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人性善与恶。
小说中的救赎,有让人感动的——别人对莎拉的帮助;也有让人心痛的——莎拉用自杀来摆脱自责……
2010年,有着犹太血统的导演吉勒·巴盖特-布赫内,将同名小说搬上了银幕。
看过小说之后,再看电影,那怀旧的画面、鲜活的场景又一次地撼动了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