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与“美国妈妈”的故事

标签:
转载 |
分类: 编辑网友 |
我与“美国妈妈”的故事
做编辑时间不算很长,可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每一本书后面都有几分神奇的机缘、都有一段可以细细回味的际遇。我和宝妈便是如此。
关于如何认识宝妈,我只记得是在强大的网络无意中遇到的,至于是进行关键词“百度”,还是其他什么方式,倒真有点记不清楚了。刚刚查看我的网易邮箱,发现到目前为止,跟宝妈的通信已有473封之多,哦,这个数字着实吓我一跳,如果不计入见面、打电话的语言的话,我跟宝妈还真没少互相码字儿呢,哈哈。
还记得:看到满树的玉兰花,我陶醉地向天空张望,有一瓣被我精心收藏,寄去远方,带着那几行有点娃娃气的方块字……
还记得:闷热的夏天,在北京四号线的一个地铁口,我背着大包,装着几本沉甸甸的书,热情洋溢地跑了上去……
还记得:从地球的另一边,传来温柔的声音,无论叮咛,无论祝福,都定格在了那一刻。
……
在一次访谈中,陈丹青曾发表感慨说:“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是‘权力教育’。因为之前在清华教书,多少还要跟80后、90后沟通,他们都非常可爱,外型上跟我在纽约见到的ABC孩子相差不大,那股单纯气息也很接近,可是一开口交流,讲的全是‘国务院语言’,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我想来想去蛮沮丧的。”
现在想想,我也十分沮丧。我的同龄人包括我在内,在上大学之前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总结一段话的段落大意、找到文章的起承转合点,最终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至于这段话要表达什么?有一种怎么样的关怀和诉求?从中收获什么情感和观点?完全没有体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和要表达的内容。在他们的成长中,离不开父母、老师、周遭人的点拨。至少在大宝、二宝、小宝身上我看到父母给予他们的深刻烙印,那种能够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同情心、同位心……
没有一个人的养育经验能变成另一个妈妈的教养“圣经”,只要能从别人的点滴记录中获取到灵感那就足够了。《美国妈妈这样做: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品格教育》这本书至少能为爸爸妈妈们带去一种打破惯常的思考,一种养育孩子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带去让孩子长大成人后表达自我的机会。
当当链接,点击这里: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3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