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同年代的结婚礼金一览 ZT

(2012-04-18 11:37:17)
标签:

杂谈

分类: 网络信息
不同年代的礼金一览

    ●上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好有面子

  当时普通人的月薪在50元左右,结婚需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骑永久牌自行车去上班,用蝴蝶牌缝纫机给家人改衣服,就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60多岁的老街坊陈叔回忆道,当时不兴攀比,结婚礼金普遍在300元左右,家庭条件不好的不给礼金也不计较,结婚花费不超过 800元。

    ●上世纪80年代:礼金翻番,高至千元

  上世纪80年代广州职工工资增长最快的年代,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由1978年的714元猛增至1990年的3504元,礼金也实现翻番,当时结婚男方给女方的礼金一般在500-1000元之间,婚礼一般花费在3000元左右。

    ●上世纪90年代:大操大办,礼金过万

  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商品房年代,房子开始成为年轻人结婚的心头大事,家具电器、衣服首饰、婚宴花费开始上涨,大操大办之风开始盛行。普通家庭的结婚礼金在2000-6000元,家庭富裕的可以达到9000-10000元。

    ●跨入2000年:有房有车,拼妈拼爹

  “三大件”升级为房子,车子,票子,年轻人结婚基本要靠父母在经济上的鼎力支持,80后独生子女对于婚礼更是讲究。“婚礼没个15万办不下来,没有父母的支持怎么行。”广州仔陈先生告诉记者,广州人相对实在,普通工薪阶层礼金在2万-3万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