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美国教育 |
韩国青年赵承熙的一阵狂射,让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血案成了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各路英豪们的评论如排山倒海,大家对此事的看法也是说法不一。我本人,对时事基本是持观望态度,很少发表个人的看法。一是我水平不够,二是我不想凑热闹。但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对这个话题无法漠视。于是,索性从医学的角度简议几句,一吐为快。至于韩国人的民族性格和行凶者坎坷的生活经历,本人无力谈及。
就在这个惊天血案发生前的周六晚上,中央电视台CCTV四频道以“心灵的感冒” 为主题,向公众介绍了忧郁症对病人身心和对社会的危害。主持人用最简洁的语言提醒大家,不经治疗的忧郁症患者,最后可能会以两种方式结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或者自杀,或者杀人。
媒体反复报导,赵承熙是一位正在服药的忧郁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杀人如麻,我们该怎么看?
我们可以责怪美国枪支管理混乱。可是,我想,如果是心智正常的健康人,即便是有人把枪塞到你手里,你会对无辜的人们或者你自己开火吗?显然不会。
我们可以责怪学校警方反应缓慢。可是,面对一个心智狂乱的人,我们正常人有时候是难以准确估计他的所思所想的。据媒体报导,美国警察赶到现场的速度并不缓慢。责怪警察并不能看透这件悲剧的实质。
那到底该责怪谁呢?
我的疑惑是,是否有人访问过赵承熙的心理医生?查看过他的治疗记录?美国有很多忧郁症患者,大部分人在药物控制下,是可以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的。不知赵承熙的心理医生是否及时跟踪过这个病人?如果药物无效,他是否能及时更换药物确保疗效。这么严重的忧郁症患者在世上挣扎,是为医者的遗憾,是病人的痛苦。当然,如果赵承熙不配合医生治疗,那又当别论。
赵承熙的家长呢?是否也应该负有责任?移民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海外的家长们是否都会重视?我在求问大家,也在问我自己。
其实,美国华人子弟患忧郁征的也时有耳闻。简列几例:
大约三年前,我们这里的中文学校,发生过一起13岁的华人男孩自杀身亡的悲剧。这孩子品学兼优,还有钢琴几级几级的。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呢?
一位海归家庭,把患忧郁症的孩子独自留在了美国。这个孩子的未来,不是是否令人担忧。
另外一位外嫁洋人的大陆女子,孩子在美国患了忧郁症。她离婚后,她只好求助于前夫,让孩子休学回国治疗。
这样的例子,听上去危言耸听,但即使在相对闭塞的美国中部城市,确实就有。那在生活频率紧张的美国大都市呢?是否也有一些这样患病的移民孩子?
不知韩国人的枪声是否会震醒海外的亚裔家长。也许,我们能做的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多忙,一定要陪陪孩子,和他们聊天儿,了解他们的内心。关于这个话题,我很赞同一位网友的观点,故不再赘言。全文在这里:从韩裔赵承熙杀人看亚洲移民对子女教育的误导
我们这些幸存者在反思这件悲剧的时候,别忘了未经治疗的忧郁症患者的最终结局是:或者自杀,或者杀人。假如你患有忧郁症,快去就医吧。心灵的感冒可以医治,如果变成了心灵的毒瘤,那一切就都晚了。假如还有和赵承熙一样严重患病的人行走于世,谁敢保证枪声不会再次响起?
我的相关原创:
1。海归家庭忧心事
相关新闻内容:
1。赵的遗书内容:
“你们撕裂了我的心肝,强暴了我的灵魂,折磨我的良心。你们以为你们摧毁的只是一个可怜男孩的一生。多谢你们,我死得像耶稣基督一样悲壮,得以启发后世的弱者和弱势族群。”“你们知道被人割破脸是什么滋味吗?被人强迫吞下垃圾是什么滋味吗?你们知道自掘坟墓是什么滋味吗?你们知道被人从耳至耳割喉是什么滋味吗?你们知道被人活活烧死是什么滋味吗?你们知道被人羞辱是什么滋味吗?让人流血致死只为了你们开心是什么滋味吗?你们一生没有受过一丝痛苦。你们希望一生尽可能把痛苦加给他人,只因为你们有这种能力吗?”“有了梅塞德斯汽车你们不满足,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子。有了金项链你们不满足,你们这些势利鬼。有了信用基金你们不满足。有了伏特加和白兰地你们仍不满足。你们从来没满足过你们的放荡生活。为了满足你们的享乐主义,你们从来不满足你们现在拥有的东西。然而你们已拥有了一切。”
2.“他(赵承熙)的宣言说明,他不会静悄悄地离开,而要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自我推销,在耀眼的光芒中离开。尽管如此思考问题让人不寒而栗,但有时候精神疾病就会这样,病人丝毫不顾及别人,一切都让位于让世界了解自己受了多少伤害的强迫心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主任欣肖“我每天的例行功课之一,是要求他把墨镜和帽子摘掉……他的‘诗歌’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节奏,仅仅是一种战斗檄文……他曾这样写道:‘你的胸膛被撕裂,我看见你的血肉。’”———赵承熙的英文创作课老师、女诗人乔瓦尼“在保护和照顾学生上,学校到底需要承担多大责任?一方面,学生的合法隐私权和在精神健康方面的诊疗机密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从校园安全出发,学校又有必要把警示苗头通告当局或家长。”———纽约耶希瓦大学精神病学家施瓦茨
3.学者建议:亚裔子女应融入恋爱潮流
美国学者建议亚裔子女应融入学生恋爱潮流中磨炼,吸取校园枪击案凶手恋爱观畸形犯罪的教训。
学者指出近年多起恶性校园枪击案,与凶手的爱情受挫导致心理变态有关,此次弗理工韩裔美国学生凶手从暗中追逐到仇恨异性,又是明显案例。
亚州国家特别是华裔家庭素有教育子女一心求学而晚恋晚婚的传统,对美国司空见惯的校园恋爱潮流疏于引导,有点风吹草动就批评教训。学者认为这使一些亚华裔子女心理发展滞后,长大后经受恋爱挫折打击的能力脆弱,与其他族裔的爱情容易形成反差和失败。
学者吁请正视美国社会的早恋现实,对子女面对学业与爱情的矛盾因势利导,生活里经受一点折磨才会尽快成熟,顺应潮流才能融入主流。
4-19-07 11:25AM
注:昨天换了博克的模板。很喜欢上部分的蝴蝶啥的。这背景太那个了,这四四一十六个小花石头,怎么去掉呢?再换个鱼的,看看效果如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