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女性情感 |
文/水影儿
我上网,一直以读新闻和各类信息为主。今天,我无意中读到那篇余秋雨教授因反对设立国家阅读日而著的文章“阅读是浪费生命” 。光这题目就吓我一跳。点击文章标题后,我进去看看,终于耐心地读完了全文。
真庆幸,我家的孩子们没看到这个标题。否则,要是哪天我督促他们读书时,他们来上这么一句"阅读是浪费生命",我非得跳密西西比河不可。
咱用笨法想一想,假如阅读是浪费生命,那作家的书要写给谁看?莫非中国作家都要集体失业?如果说“阅读是浪费生命”
,那老弱皆知的“知识就是力量” 又该如何解释?不读书,文学作品所演绎的人生历练又从哪里来?
古有韩愈“唯酷好学问文章,未尝一日暂废”,今有武侠大师金庸每日都要苦读几小时。今古文学名人尚且如此,咱识字的普通老百姓多读些书,有什么不好?与看电视和听音乐相比,阅读对人身心的愉悦和对情操和品性的熏陶,非语言所能穷尽。林语堂把读好书比作“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的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
“阅读是浪费生命”和当年的“读书无用论”如出一辙。希望这句话不要变成今年的流行语,更希望这句话不要误导求学期的学子们。不管余大师说什么,我肯定还会继续“浪费生命”的。虽然人微言轻,我反对设立“阅读日”,但理由和余大师所言的不一样。阅读应该是经常性的行为,设立形式上的“阅读日”没什么必要。
做什么是浪费生命的?打这个几个字可谓是浪费生命了。明知如此,不吐不快。
附:培根论读书: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学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3-23-07 10: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