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女性情感 |
刚来美国时,我遇到过经历过明显的文化震荡。记得当时我给友人的信中,有过这样几行字:“美国很安静,很少有人在街上走,公共汽车也不常见。和我同租的室友中,有男有女,有中国人,还有一位黑人男子。出国前,我觉得自己英文还行,但刚来到这里的前几天,我简直是个小哑巴。”
在美国住了几年后,我曾回国探亲两次。虽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每次都有收获和感触。我经历的虽然不是文化震荡,但确实感受到了中美两国的一些差异。
感受之一:钱,钱,钱,MONEY,MONEY,MONEY!
第一次回国时,我还是在读学生。那时候,国内的一些人以为,从国外回来的人腰包都应该是鼓鼓的。当时,因为我有奖学金,在美国当学生过简单的日子,觉得还是挺舒服的。但我绝对不是腰包鼓鼓的那类人。有一天,邻居的一位阿姨到我家来,没过几分钟她就直入主题。当问我在美国挣多少钱时,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觉得特尴尬,恨不得马上钻到地缝里。因为在美国,打听别人薪水的人很少见,除非是对方主动告诉你。
感受之二:国内的医院
虽然在美国咱是N(N<>1)等公民,但每次即使去平民医院,那里的卫生环境还是不错的。第一次回国,我去见一位当超声科医生的朋友,顺便让她给我来个体检。那是个部队医院,据说卫生条件还算是不错的。可是,那里的厕所,我进去时太。。太。。太困难了。后来,我又因病住了几天医院,虽说住的是四人房间,按理说,比上大学时的宿舍应该好多了(上大学时十人一间)
。但住了一夜,我就跑了。 因为,在这四位病人中,有人说梦话,有人咬牙。最要命的是有人夜里不去厕所,而在房间里直接方便。。哗哗哗。。。我受不了,只好溜了。
感受之三:ABC不太习惯大陆的生活环境
俺家的小ABC(华人的美籍子女)
从国内回到美国后,对我说过这样几句话 :中国
的玩具便宜,但是容易坏;中国的厕所不干静,里面还没有卫生纸(TOILLET
PAPER);中国人吃狗肉,他们很坏(MEAN)。我除了向孩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还嘱咐道,千万别把这些话传到美国小朋友那儿啊。本来一些美国人就以为咱中国穷,要是让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给咱中国抹黑吗,以后美国朋友还怎么去中国旅游呢。
感受之四:生命的脆弱
因为要办一些私事,回国时,我需要大学同学的帮助。于是,我回到了母校,也见到了几位毕业后各奔东西的老同学们。我们没聊几句,就听他们说,同年级有一位女同学在一年前就因病过世了。去世时,她才二十几岁,还没结过婚,没当过母亲,就这样走了。上大学时,她曾是那样地健康快乐。大学毕业没几年就发生了这样的事,让人觉得生命真脆弱。
感受之五:同桌的他
回国后,有一天,我在街上恰巧碰到了我的小学老师。自从小学毕业以后,同学们几乎是谁都没见过谁。经她建议,趁着我回国,索性来个小学同学聚会吧。聚会那天,我终于看到了当年同桌的他。天哪,这么多年不见,他怎么胖成那样!他说话好像还没有小时候利索了。在聚会上,我还发现,上过大学的人,大多戴眼镜,还是很清瘦的样子。而高中毕业后就进了工厂的同学,都胖得变了形。
感受之五:亲人的温暖
不管国内的生活环境如何,我还是觉得,在国内,俺心里踏实。每天,我和家人在一起,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出处到处走走,觉得哪里都亲,更是看不够;家乡的粗茶淡饭,怎么也吃不够。。。。
关于金钱问题,一日(3/24/06)
,偶感,写下几行如下的文字:
挣得少吧
国内的人笑话咱
挣得多一些吧
人家说
你怎么还这么寒酸
隔着太平洋
解释是徒然的
装傻是必然的,
那咱就自己理解咱
该吃就吃
该穿就穿
该省就省
该赚就赚
8/7/0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