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魏强毅女性心理学两性婚姻女人男人情感 |
谁建立了房子与爱情的关系?
魏强毅
“没有房子的男人,是绝对不能嫁的”,女人用这样的口吻在教育自己80后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房子与爱情的关系已经在无形之中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大有蔓延之势。
看到一篇《亲爱的,谁带这房子来娶我?》的文章,倾听了一种发自现实和内心的声音,直接刺痛了男人的心灵。或许有人会认为现在的女人很现实,但要是女人不现实,那苍白无力的浪漫能够称作是“爱情”吗?
究竟是什么力量将“房子”那种原本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和“爱情”这种具有“唯美性”的内心情感勾结在一起呢?今后的房子是否会主导爱情的去向呢?男人买不起房子,是否就意味着爱情的缺失呢?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了摆在女人和男人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70后的女性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了中流砥柱,在物质生活条件上也不会发愁。对于那种买房和买车的女人来说,她们在挑选男人的时候也开始迷茫了。比自己好的男人社会上留存的并不多,而比自己差的,又实在无法突破传统思维“男人应该比女人稍微好一点”。
在“剩女”难求配偶的情况下,80后的女性又开始要为自己的婚嫁问题考虑了。社会上的男人在总数上超越了女人,在女人难嫁和男人人数多的双重迷局下,中国社会的婚姻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关系民生问题的高度上。尽管各种单身派对活动在社会上经常举办,但能够寻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人却很少。这些问题的总能或多或少的从“物质”上找出联系,房子便是问题的核心。
由于房子的价钱在疯狂飙升,从某种程度上讲,房子象征了一个人的身价和地位。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碰见这样的情形“几个朋友坐在一块儿,不讨论其他的事情,而最愿意炫耀的就是房子的地理位置和价位”。
对于有房子的男人而言,他们开始千挑万选的找女人。因为从心理上,他已经占据了一种优势。对于女人而言,在嫁人的时候,房子问题成为了头等的大事。无奈社会的贫富分化,对于一大群的贫困男人来说,想要在30岁之前拥有一套高档的房子,着实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而在30岁之后的男人或许成功了,但是那个时候的他想要找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女人,也比较困难。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男人只能去寻求年纪轻轻的女孩。
一种社会现实就这样诞生了“成熟的男人和年轻的女人最能够相处,但也最容易分别。”造成社会婚姻的病结,其实就是“物质”与“爱情”的对抗,这里的物质,主要还是指“房子”。胜利者是谁,直接取决了女人或者男人的选择。
这两种原本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东西建立了彼此的奇妙关系,其实对婚姻是一种伤害,对社会是一种破坏。在增加工资和增加消费支出双重飘红的情况下,为了房子,一群又一群的人 “痛并快乐着”的做一辈子房奴。虽然大家都知道 “用一辈子换回一套房子”和“用一套房子换一辈子的自由”的区别。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安稳的家从古到今就是中国人的固定思维模式,至今谁也无法突破。 或许房地产开发商就是瞄准了老百姓的这种心态,肆无忌惮的提升房价。
就目前情形而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房子决定爱情的力量将不会削减,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房子的人就没有资格拥有幸福的爱情”。我们都知道“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或许当我们在羡慕那些有豪宅有好车的人的时候,他们也会羡慕我们平常人的幸福。但是我们唯一的心理缺陷就是“我们都有一种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心理倾向,也就是“我们不懂得什么才是知足常乐”。
之前有一个很好的作家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说“我最向往的生活就是每天吃着馒头,傻乎乎的笑,嘴里还得加上一句,有馒头吃真幸福。”这种清淡而知足的心理是佛学一直强调的,但是在物质充斥的社会中,我们的野心也开始远远的超越了我们的现实能力。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这种过高的心理期望更加强烈。比如说,很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总是渴望自己成为未来的主宰者,成为一个富翁。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下,他们的内心被打垮的一塌糊涂。也有很多人为此,丧失了年轻的生命。同样的道理,婚姻的幸福不是一套房子能够撑起来的,而是需要日子一天一天过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突破那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够冷静的面对一些社会现实,我们的生活将不会一辈子奔波,而到死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根本就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
房子与爱情原本没有关系,只是我们说得多了,所以才形成了一种莫明其妙的关系。如果我们以后能够坦然的对待生活,剔除内心的“没有物质就没有爱情”的论调,我们将会很轻松的生活一辈子。相比于快乐和房子而言,你更加愿意选择哪一个?
谁才是房子与爱情关系的缔结者呢?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男人希望拥有房子而去寻求一个更好的女人,甚至是几个好女人;而女人希望嫁给有房的男人,这样至少有个安定的窝,只是忘记关心窝里住的到底是不是两个和谐的人。
不要用房子来衡量爱情,也不要用爱情来取代房子。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好像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的那样“有爱人的地方,那就是家”。具体的形态重要吗?我认为用钢筋和水泥构筑的空巢一点意义也没有,只有住进了两个互相爱护的人那才能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