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魏强毅贾樟柯广告olay中国式美丽娱乐 |
贾樟柯拍广告,为艺术还是钱?
魏强毅
著名导演贾樟柯也开始涉足广告领域,这一改大导演的风格。对于广告与电影的差距,贾樟柯或许自己很清楚,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趋势他去接拍广告,这只有他自己清楚。2008年1月5日,贾樟柯的第一个广告片“Olay中国式美丽”将会在央视播出,而于12月20日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全球首发意识上,贾樟柯这样表示自己的最新力作“这个广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感,拍完之后,我觉得它并不是商业的,更像一个艺术片或者公益广告。”
自己给自己拍的广告进行定位虽然有点牵强,但那也是一种自圆其说的方式。不过,看完那个广告片之后,虽然中心思想是具有独创性,但是它依然离不开商业的范围,那毕竟是为Olay做广告,说破天那也是一个充满无数LOGO的广告。
从贾樟柯以往的电影看,充满了现实、文化、艺术。似乎从他成名的道路上,永远不可能与商业牵扯到一块,但是这个广告是否能够宣布他今后也会参与一些商业电影的拍摄呢?我们不能说贾樟柯拍商业电影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蔑视,是渴望看见艺术电影的观众的一种遗憾。然而,这个广告片的出现,终究还是突出一个问题,贾樟柯是为了钱拍广告,还是为了艺术的提升?
广告片充满了林志玲、张曼玉、周迅等等知名的影星,更是聚集了很多美女明星的面孔。从多个角度突出了“中国式美丽”的身影,紧扣Olay产品的市场定位。从某个层面说,这个广告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在突出某种艺术的同时又突出完美的结合商业性。但是作为出资的Olay公司还是比较懂得市场的规则,拍出来的广告片,具有无限的“商业价值”。
在场的各位媒体朋友和嘉宾们看完广告后都称赞贾樟柯的才华,同时也开始问别人“贾樟柯拍上商业广告了,以后是不是可以看见他拍些商业电影呢?是不是说明艺术电影在中国存活很难,导演想不染指商业电影存在很大的困难呢?”这个问题很直接的反映了中国电影的迷局。
在导演和投资人之间的PK中,很多导演无法坚持自己的路线,只能听命投资人的决策,走商业电影的道路。不管电影的艺术价值如何,能赚钱就是好电影。不得不说,电影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玷污了“电影”这两个字,更是污染了中国观众的眼球。
贾樟柯这样具有个性的第六代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广告拍摄,不能说是电视界的悲哀,但至少也是电影在中国生存的一种反映。中国电影的道路如果摒弃了艺术电影的存在,那么千篇一律的大制作将会被好莱坞所取代,因为中国电影没有了中国文化特色,拍与不拍有什么区别?中国电影导演如果频频接触商业电影,那么自己也潜移默化的接受商业的熏陶,更加寻求电影所带来的收益,至于艺术不艺术的,那只是一种附加状态。
中国文化如何继承,中国电影如何发展,中国导演如何具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节气,成为了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商业和利益横流的年代,我们也应该倡导中国电影多点艺术,多点文化的沉淀。而导演如何做到不为金钱所动,只为追求艺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