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为什么热衷跳楼?

(2007-05-25 15:35:22)
标签:

魏强毅

情感

两性

男人

女人

大学生为什么热衷跳楼?

         魏强毅

 

最近看见了一篇关于大学生跳楼的报道,看完后挺心寒的,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号,为什么接受高校教育的大学生会如此轻生,又为什么会选择跳楼?本人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那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五月份是情感脆弱期

 

或许大家都知道,五月份是自己情感最脆弱的时候,尤其是接受不了外界的刺激。或许你这段时间,对于自己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有着某种特殊的渴求,而这样的渴求是理性所控制不了的。大学生在校园那么惬意的环境中,憧憬自己的爱情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在憧憬之余,如果成功倒好,万一失败了,打击是不言而喻的!

 

失恋其实并不是很恐怖的事情,如果失恋在冬季,那么能够接受的人绝对比春夏交接的时期多,原因就是上天给与了人们如此惬意的环境。埋葬了一个冬季的渴求,在这个时候,突然迸发,是谁也接受不了的。

 

如果你结婚了,或者有了女朋友,那么你或许在这个时期是特别幸福的。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出双入对的现象十分的普遍,这样的普遍就是冲击那些单身或者失恋的学子的最佳工具。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做出一些自己也觉得可笑的举动。

 

如果你生活在校园或者你以前在校园待过,你就会知道,大学的时光是美好的,而校园也是非常适合谈恋爱的。“在飞沙走石,干旱无比的地方是生长不了玫瑰的,爱情也需要环境的滋润。”尤其在大家脱掉厚厚的冬装后,女生的妩媚尽显眼前。对于任处于性冲动的少年期的男生,这样的冲击也够大的。之前也发生过,大学生穿超短裙的讨论,本人认为从其他的角度可以批判,那么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批判下,因为“女生的妩媚,是男生犯罪的理由!”要是在炎夏的时候,倒是可以穿穿,那个时候,男生在炙热的环境中是打不起什么兴趣的。

 

五月份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无论对于大学生或者高中生或者初中生,在这个时候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面临着考试。考试的压力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不言而喻,或许每个人都有过那么一个艰辛的时间。

 

对于大学生而言,五月的季节是恐怖的,既要压抑自己的性渴求,还要接受毕业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自己工作的问题。等等事情的累积,往往就是男生或者女生选择轻生的理由。

 

毕业之际,分手问题、工作问题、环境改变问题、学位问题等等都将是大学生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当然如果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学生,就没有必要去思考那些问题了。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外地的学生,想留在自己就读学校的地方工作,你毕业的时候要考虑什么呢?

 

“毕业就要来,妈的,我得去租个地下室,天天吃泡面,然后再去找个工作,连自己的女人也要走了,这日子以后有得熬罗!”从这位仁兄的口里,或许可以知道大学生的处境。

 

这样的压力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家庭、更来自于自身的包袱。往往大学生都有着自我的期许,这样的期许就是给自我造成压力的源头。

 

五月份是幻想破碎的时候

 

学生往往有种莫名其妙的幻想,这样的幻想让许多人迷惑。

 

“我以后要成为大老板、我以后要成为科学家、我以后要成为**专家”等等不一而足。许多幻想让大学生感受了人生理想的壮大,而五月份给与大学生的冲击就是

“人生的理想与现实存在显著的差异。”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许多的人感受了生活的残酷,往往生活的残酷直接伤害了一大批的大学生。

 

五月份开始接触工作了,开始感受了社会的残酷了,开始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或许刚刚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认为自己还能报效祖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然而现实教会了他们,做事得踏实,得吃苦。差距,让学生难以接受。

 

所以有一群大学生提出来说“研究生院是学生暂时的避难所!”也就是说,暂时不想接受打击的大学生,往往会选择继续深造,在研究生期间培养自己再去闯荡世界。

 

大学心理教学的落后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中国社会对于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比如大学校园里,心理活动或许会经常有,但是参与的人员永远都是那么几个。比如企业也一样,等老板有心理疾病了才会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要是老板没有心理疾病,是永远也不会进行心理教育的。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但是精神文明却远远落后。对于精神思想的教育还有待于加强。那么作为心理学,教育的落后是极其明显的。

等有大学生跳楼了,大学校园里才会重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是没有这事,谁有能想起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呢?

 

如果一点点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是什么也做不了的。那么在大学生眼里,生存与死亡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实没有不用去将大的道理,这些大学生自身比谁都清楚,之所以选择了轻声,是因为意识到“生与死”是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就令人心寒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