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母看了一遍《后天》。或许结合了当下国情,看的他们唏嘘不已;想来美国人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还在读大学,当时逼真的灾难场景更多的是给人科幻的想象,如今几年过去,影片中烧国家图书馆藏书来取暖的大学生山姆,不过到断臂山当了回同志牛仔,影片外的非科幻现实天气却恰似提早被科幻言中。
大雪为难了人口,也凝聚了人口,在这个最不缺人手的国家里,“有什么困难挺不过呢?”
而我仍觉悲哀:并非怀疑抗灾成果,因为雪停以后,被毁的会加速被重建,阻断的也会更高效的被疏通,在春去秋来以后,照样歌舞升平。但我觉得,这灾难绝不是要考验人们抗灾的能力,而是警示,来自结果的警示。在我们最飞速发展经济的时间里,环境在加倍的速度同时恶化,以污染和滥用为代价争取表象繁荣是我们种下的前因,对自然家园的无限伤害导致天公不再作美。所以无权质疑上天,唯有深刻反省。
无法想象,倘若冰雪从此不停,人类抗击灾难的力量不过最终化为渺小。所以在警示之后,我们除了重建,更多的究竟是要做什么,是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
而恰逢春运,灾难加速导致的归乡路途上的大批滞留,大批延误,大批等待,也让地域性的城市发展不均更加凸显,以及大城市对外来低收入打工者的包容,异乡劳动者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都深受质疑。
灾难无疑会让经历过的普通人更珍惜生活,会让未经历的普通人更加关注。而如果能在抗灾过程中起主导力量的政府组织,能在灾难之后有所感悟,有所认识,有所导向,将使更广泛的普通人在雪灾之后,真正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