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女儿十个月余,接受“第一堂课”绝非虚言,昨日带她到东方爱婴进行了一堂体验早教课。小小年纪,上了第一堂45分钟课,虽然也就是做做游戏、听听儿歌,而且此类早教还是挺考验父母经济实力的。应该算得上是一种时髦、前卫的宝宝智力投资,但是自己内心却总觉得有点“较真”,让这么小的孩子去“上课”,心里不免有很多不忍,就好像当初提早剖腹产,说是为了给孩子早上学一年,可是还没有待到宝宝小学的那一刻,我已经开始不心疼宝宝用稚嫩的肩膀背起沉重的书包。
早就嚷嚷着给孩子早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上周末,阿茂一定说天气适合就带孩子去看看早教课程吧。驱车赶往凌公塘公园附近的东方爱婴南湖店,因为周六晚上已关门。第二天去了中山名都店,参加了他们对于“探索阶段”课程,不知道是星星还是星光班。女儿一上去就不配合,不愿意坐在我膝盖上,要抓着我往上爬,之后就野蛮得抢玩具,不愿意好好按照老师教导学习,对于儿歌她也不“感冒”,就愣是看着音响。时而挖挖地上的小熊粘粘纸,时而拱着屁股随意乱爬。这也是我愿意接受“早教”观念的原因,孩子太好动,她幻想世界里的好奇心永远比我们快好几个节拍,不要说不知道她想什么,根本无从去引导。我不乞求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喜欢通过最何时她年龄段的学习,让她能静下心来(貌似有点搞笑,我有点像齐天大圣的“静心”、“宁神”二仙,希望宝宝她静心,有点奢望。)但是可怜天下父母亲,说起来轻巧,等到自己,就有点不知不觉变得“被洗脑”了,会宁可一掷千金,赢得孩子的一丁点好处。
去了,就发现,“被洗脑”的可不仅是我(之前我认为把十个月的孩子带去早教,有点荒唐),有一位比我们小一周的宝宝已经坚持去3个月了。另外一个比我们大一个月多一天的宝宝,一共三位宝贝军团,可爱的老师开课了(后来得知竟然是我小学同学)。诚然,接受早教与否的差距还是在整个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别的小朋友能安静地接受旋律和节奏,我们的是浑然不管;二、别人对于彩虹伞等活动,能配合着用手抓,而我们还是一味专心致志地挖着地上的熊粘纸;三、别人能手握着玩具篮,听懂某些指令,我们着随意地到处乱滚,不屑一顾我的叫喊。带她到游乐区坐橡皮马,她是使劲地摇,超级野蛮。不过昨天还是有收获的,发现我们家的孩子现在不再那么怕陌生,那位小姐姐的妈妈与我们聊天,她竟然要阿姨抱抱,然后跟着去玩了。我妈妈说早这样了,别人来粉刷墙壁,她见有得出去了,那种巴巴的眼神也会跟着去。我和阿茂在几天清晨醒来总结我们孩子与别人的区别:起初的怕陌生,窃窃的样子,到后来“粗野”,然后从不服管教的顽皮样子,活脱脱像一个放纵在山野的小村姑娘。我可是希望我家女儿有“调素琴、阅金经”那样的闲情雅致的。无奈啊无奈。不过话锋一转,也就说“孩子嘛,自己教教就挺好的,更何况我们都还是知识水平绝对中上的父母了。”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味经常有的,绝不鲜见(我自己也是,但是自认程度算最轻的,不然也不从自己的例子出发来说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兴趣,也没有特别大的厌恶,在体力上,她更是基本没有查觉,而我却真的感觉挺累的。抱着她踩着节奏在跑(而且我们家的小胖妞比别人大了一圈),又反复“抓”她回来端着,做操、爬行,我都跟着。怪不得说这样的早教还有利于妈妈产后恢复,有道理的!而且我发现,家长们还都没有倦意,对于这样既出力又出钱的新生事物乐此不疲。其实整节课,我并没有太在意孩子是否像踩着鼓点一样跟着老师的指挥,我在查看她的反应,她的那种感觉。总结如下:一、我让孩子去早教的初衷就是想克服她的胆小,还有那种野性难驯。希望有一种行为约束,一种引导式地认知启蒙。早教,侧重的是早,也许教的仅仅是一种习惯,我相信那句:“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在看来,我稍微有点杞人忧天,毕竟,渐渐长大的女儿越来越“胆大妄为”了,这种胆大,既消除了我们的担忧,而那种窃窃,也恰好是也许将来的一种分寸。我以此为傲,我一直认为我和孩子的爸爸也是内向、外向相结合,胆大与胆小的综合体。二、儿歌、色彩以及其间的新鲜元素,确实可以打动囡囡的一颗心,但是这个新鲜度有几何,我看,个体的差异,不仅迷茫了我们家长,也会迷茫了早教的老师。三、早教是有确其效的,突出表现在一个“早”字,行为上的更早规范、认知上的更早引领,那种思想精髓就是“孩子是懂的,不管是否孩子能按照实行指令,家长的意识上得认为孩子是懂的,并且不断地去践行教导就是了。”至于这些“早”所带来的意义,我并不清楚,从来没有去探索过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且一直以来,我都是有点不屑的,只是事情关己,心境有些不同而已。譬如很多年前姨父不认同孩子摔跤打凳子,而表妹出生后,他不知道打了多少回凳子。
早教机构“新笋迸龙雏”般地萌发、崛起,撇开早教的教育学说不论,其间包含的是父母太无私、太无畏的关爱了。如何看待早教,本身就是一堂课。我纠结于我的思维方向。不知哪位大师说了,那些虚无缥渺的东西,实际上比手摸得到的物体来得更有其巨大的力量。也许,心灵的某个位置,本身就是留给“接纳”和“感性”的。女儿的第一堂课,亦是我思虑良深的一堂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