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入川(9):天府之源都江堰
(2012-05-20 09:42:40)
标签:
北人杨虹入川都江堰旅游 |
分类: 旅游:潇洒撷香 |
http://s1/middle/4a2b75fbhc06df3ed1600&690
1.离堆上俯瞰都江堰。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花费8年时间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http://s2/middle/4a2b75fbhc06df742ed91&690
2.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称。成都平原本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其祸首便是奔腾咆哮狂怒不羁的岷江。
http://s3/middle/4a2b75fbhc06df8a41212&690
3.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岷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都江堰距成都仅50km,而岷江落差竟达273m。
http://s13/middle/4a2b75fbhc06dfe2a5b7c&690
4.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http://s12/middle/4a2b75fbhc06dff93419b&690
5.都江鱼嘴。
李冰父子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中心用石块砌成石埂,形似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右),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左),是岷江的正流。
http://s16/middle/4a2b75fbhc06e01acd95f&690
6.左为玉垒山,右为离堆。
内江水初受阻于玉垒山,只有打通玉垒山,让岷江水畅通东流,才能减少外江流量,使西边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于是李冰父子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一个山口。开凿玉垒山分离出来的石堆则叫“离堆”。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http://s11/middle/4a2b75fbhc06e0450660a&690
7.宝瓶口
玉垒山凿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岷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http://s7/middle/4a2b75fbhc06e063cd526&690
8.飞沙埝(图中左侧堤坝,堤坝最前端即为鱼嘴)。
飞沙埝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流入外江;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http://s8/middle/4a2b75fbhc06e07e550b7&690
9.离堆公园。
事隔上次到都江堰,约摸已有小二十年,其间又经历了汶川地震的破坏。此番再游,感受大不同于以往。记得以前是从二王庙进入,过安澜铁索桥,到鱼嘴,再徒步飞沙埝到离堆对面看宝瓶口。记得曾有一次和父亲携手从到大腿的遄急水流中涉过飞沙埝,其情其景惊心动魄,至今历历在目。那一路风景非常原生态,飞沙埝上还是竹兜装的巨大鹅卵石压着堤坝,尤能让人感念这两千年前的水利工程竟然至今仍在泽被社会与百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太不可思议!
http://s11/middle/4a2b75fbhc06e1eb76dda&690
10.这次到都江堰则由完全相反的方向进入。先上离堆,再从飞沙埝乘车至鱼嘴。整个都江堰修复得如同一个精致的大花园,再也没有那野性原初的美。人工的痕迹,现代的痕迹,众多的游客,让人欲发思古之幽情也难。
http://s3/middle/4a2b75fbhc06e24473eb2&690
11.世事沧桑。且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罢!
注:这组照片大多不甚清晰,咋回事?反省一下,多半是对焦模式没调好吧。先自我批评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