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过程造型相同如下:(1987版与2005版相同动态造型如下:)
动态过程【5】
第【25】处相同
18】1987版快板段落的动作分解如下:(第18处主要舞蹈元素)
1987版快板出现在整个舞蹈作品的中段;以4/4拍子的节奏为基调;舞蹈动作的构成为
a) 舞者随音乐节奏的变化,从中板转为快板,体现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b) 1987版动作分解:
7、 上身动作如下:1】将双手同时举过头顶,在快节奏内重复。2】双手向下蒙住眼睛的位置。3】再次举起。4】再次放下时,双手垂向于胯部以下的位置,5】同时上身成45度向前微弯。抬头挺胸。6】由肩膀带动手部,翻转,形成抖肩的动作。
8、 下身动作如下:1】下肢为双腿微微弯,趋于半蹲的姿态。2】上身的双手举起时,下身配合上身直立起双腿,上身双手向下时,腿部配合上身的动作,再次微弯。3】双腿随着上身的摆动,由腰肢开始到胯部随之成横向8字形的扭动。
9、 脸部表情为:因身体的整体前顷式,脸部随之微笑,将双眼睁大以示观众一种摄取的魅力;
10、
舞蹈语汇及音乐节奏来源于:A)云南泰族舞蹈的身体摆动模式,为横向的8字形摆动,区别于其他民族民间或中国古典舞蹈的韵律;B)胳膊的运动至手部的运动过程,同样源自西南的舞蹈语汇,为大臂带动小臂再带动手部的变化;
11、 列举:其他民族舞蹈语汇为如:蒙族舞蹈为上身不动,胯部横向左右倾出,带动腰部,头部不向前主要为直立,向后倾斜。如:汉族舞蹈,胯部扭动时为左右摇摆,脚下动作多而细碎,脚下带动全身,尤其西北的民族舞蹈以头部细碎的摇晃为基调;
12、 【说明】列举是为了说明本段落的快板舞蹈语汇来源是来自西南的泰族舞蹈语汇,而非《千手观音》壁画、雕塑的发源地西北敦煌和中原山西大同,这样的融合源于1987版作者茅迪芳的经历所发生的后果;
13、 【对比】2005版与1987版在(1)动作语汇、(2)动作节奏、(3)出现时间、(4)出现长度、(5)演员脸部表情一致、(6)本段中尤以动作相同:双手举起,下至眼部,重复后,再下至胯部以下,以横向8字形的扭动,以上躯体向前倾,双手垂下后,双肩的扭动为1987版吻合相同;(7)两版不同的是队形、2005版重复上述动作多次,次数多过1987版,1987版还有其他带有专业舞者的动作队形变化;
【注】2005版本段落的动作语汇与1987版承相同的延续状态;
1、身体主干动作与1987版相同;2、主干带动扭摆成横向的8字运动规律及方向相同;3、四肢的支配方式相同;4、音乐、节奏的配合完全一致;
4)
时间明晰:
1、 本段出现在1987版的00:03:39—00:04:17处;出现时长为:1分18秒.
2、
本段出现在2005版的00:03:26—00:04:16处;出现时长为:1分30秒。
3、
两版出现的时间,时长基本一致;
5)
气氛烘托:
1、
1987版在开始的静态到中板,在作品的第3段落出现本段快板;为了烘托出从沉静抒情过渡至快乐喜庆的作品分段描写;
2、 2005版与1987版本快板的出现时间、段落完全一致;
6)
自然段落的分割:
【注】舞蹈作品的分段主要是以音乐节奏为分割,好像我们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段落的分割一样,分段是为了体现作者对作品需要弘扬,需要刻画的方式,1987版作品作者在分段上使用的就是这样的手法,2005版延续使用了这样的分段处理方式;且分段相同;即,以静态开始,中板、快板、再回到静态;
【举例说明】茅迪芳的另一个舞蹈作品《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分段处理就与这部作品不同;即开始为:快板、中板、慢板、快板结束;相信张继钢也有其他作品的分段与《千手观音》和《吉祥天女》不同;现1987版和2005版的分段是完全相同的;
(详细请参考两版录像计对比片)
照片示意:
1987版:(本段出现在1987版的00:03:39—00:04:17处;出现时长为:1分18秒.)

2005版:(本段出现在2005版的00:03:26—00:04:16处;出现时长为:1分30秒。)第【25】处相同

第17,18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