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情(下)
(2009-06-30 09:13:41)
标签:
家庭育儿儿媳儿子方方绵阳文化 |
分类: 散文 |
我有一段情(下)
----我的抗震日记之回忆中的美丽
作者: 方方先生
第二天,学生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当学生走完的 时候董老师才想起自己还有个孩子在绵阳,电话不通,什么信息都没有,心里特别地着急,特别地挂念。
董老师回到家里,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的爸爸,大家都好好的活着,一家人非常高兴也非常担心,因为还有一个孩子下落不明音信皆无。
董老师讲这段话的时间,把手温情地放到孩子的头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儿子长得像爸爸一样帅,和爸爸一样不爱说话,他在我面前健康地活着,这也是刚才我为什么能一眼认定他们是一家三口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听她讲曲折团聚时并不担心。董老师这个妈妈对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因为他手下的这个可爱的儿子已经长大,懂事了。儿子从绵阳搭乘同学家的车辆,从金子山高速路口下车,徒步走到青川县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里来的。董老师的故事讲得非常精彩动人,在儿子回归的这段时间里,他和爸爸也在向绵阳方向接站,虽然没有公交车辆,但是他们希望有奇迹发生。抗震日记记录了他们相互寻找的地名和路线,可是这些异地陌生的名字并不能让我明白他们都是走的什么路线,从绵阳到青川县再到沙州镇大约有二百公里的样子,震后的公路是不可能有直达车辆的。儿子一路与人结伴同行,一会搭车,一会徒步行走,在余震不断地灾区艰苦行进,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我要回家。在青川县城的广场上,一个好心的老太太给了他一个小板登,他和妈妈一样,和很多陌生的人一起,在县城广场坐了一夜期盼明天会更好。第二天他又搭乘好心人的三轮车回家,平时的五元钱的车费要了十块,他一点也不觉得贵。孩子一直在寻找回家的机会,奇迹真的发生了,他们一家三口居然在三个不同的路口的交会的地点团聚了。那一刻,一家三口拥抱在一起,灾后相逢的喜悦不需要我用文字描述。
因为是灾后团聚的幸福,身边有很多人遇到了不幸,董老师是一个生活低调的人,她不想在同乡人面对离别沉痛的时候发表幸福团聚的喜悦,特别交待我不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发表。要不然,这个感人的故事早就和大家见面了。
时隔一周年以后,我再次到四川做事,和董老师有过电话联络,我又谈到了她灾后的幸福生活。她说地震一周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恢复了正常,她的内心也平静了,她同意我把这个亲情故事写出来发表。董老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她甚至期待早日读到我笔下的灾区生活状态。
从那天的日记上看,5.12震后的前几天,灾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主要体现在饮食上。居委会自发组织起来发放食品。董老师告诉我:她家还有一个75岁的婆婆,和他们一样每人一片饼干,每家一瓶水,每天发两次,灾后几天的生活显得特别可怜。
董老师说,当时不知道怎么弄到了五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就一包,没有热水,要生水泡食。家里老太太75岁牙都没有了,让她吃这样的饭,自己忍不住哭了。老太太一滴泪都没有,用眼神告诉她说没事,做妈妈要坚强。
董老师说灾后的真情是最真的,就是这包方便面,老人让儿子,让儿媳,那种亲情的眼神不需要说话就能让你心领神会。儿子儿媳希望老人好,有老人在,家庭就是完美的,老人还是想让儿子先吃,儿媳后吃,儿子是一家的顶梁柱啊,有儿子在,老人的心里会踏实,有儿媳在,儿子的生活才是健康完美的生活。我是儿媳,我不嫉妒婆婆对儿子的爱,我和婆婆的爱是统一的。地震后的生活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更懂得家庭的含义,当时我看着婆婆不吃饭心里非常难受,眼里是泪,我也有儿子,当我的儿子没有找到的时候,心里似猫抓一样难受。婆婆也难受,但是她不说,她用坚强稳定我的心。地震这场灾难,给了灾区人太多的精神财富,我们损失只是物质上的,收获的是可贵的,精神上的。地震损失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富有。
董老师的话朴实而充满哲理。最后我们聊到了网络与朋友。她告诉我,她喜欢网络,因为身处风景区,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网名叫倚湖听风,她有三个最要好的网络朋友,在手机能通话之后联系上了,她们想来看她,想给她邮钱邮物,她都拒绝了,董老师真诚地说她并不需要,她在党和政府、人民军队的关怀下生活的很好。她建议朋友们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了,心灵的境界让我肃然起敬。
时隔一年,我把董老师的故事写出来,一是向灾区善良美丽如董老师一家的人们送上我深深的敬意,二是勉励自己和网络上的朋友们好好生活,每个人的幸福生活都是来自不易的,如果你有条件幸福生活,那就好好珍惜吧。
2009年6月30日。方方先生梦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