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中的伟大父爱与人性光辉——读朱宏球《父亲很忙》

标签:
随笔 |
分类: 真情回眸 |

在朱宏球的《父亲很忙》这篇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中,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引领着我们穿越岁月的沧桑,去体悟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坚韧,感受深沉而炽热的父爱。
文章开篇即以简洁而有力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瞬间勾起了读者对这位忙碌父亲的好奇与关切。这一开头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父亲丰富人生的大门。
追溯父亲的童年与少年时光,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困窘与磨难。10
岁便去伯公家帮工,以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负,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苦涩。这段经历不仅是父亲成长的磨砺,更是他日后坚毅性格的基石。然而,16
岁时家庭的重大变故,将父亲推到了命运的风口浪尖。奶奶离世、爷爷受伤、弟妹年幼,家庭的千斤重担无情地压在了他尚未宽厚的肩膀上。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租田耕种,却在饥饿与贫困的边缘苦苦挣扎,受尽欺凌。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顽强地为家人撑起一片遮风挡雨的天空。此段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艰难岁月中的生存困境,也凸显了父亲的勇敢与担当。
父亲青壮年时期投身于生产队工作,他的无私奉献与高度责任感令人钦佩。作为生产队长,他以身作则,早出晚归,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土地和村民。那吃饭时仍不忘工作的身影,那夜晚巡查田地的坚持,以及农忙时节与时间的激烈赛跑,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工作的热忱和对集体利益的坚守。然而,文中所提及因父亲忙于生产队工作而导致家中
3
岁哥哥夭折的情节,无疑是命运的悲剧,也是父亲心中永远无法言说的伤痛。这一情节的设置,虽令人痛心,却也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他并非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在集体与家庭的天平间艰难抉择,最终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农业合作化之后,父亲的忙碌未曾停歇。开垦自留地、贴补家用、帮助邻里,他的身影穿梭在田野与村庄之间。他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对劳动的执着坚守,以及那颗乐于助人的善良之心,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村庄的守护者。
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展现出了极大的善良与热情。逢年过节邀请村中长辈和孤寡老人共享佳肴,对路过的陌生人也以礼相待,尽显人性的温暖。然而,母亲和姐姐们的微词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的善举在一定程度上给家庭带来了不便,这种现实的矛盾冲突为文章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对于子女,父亲的爱深沉而内敛。他虽未曾用言语长篇大论地教导,却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勤劳、善良、担当的榜样。在困难时期,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留给家人,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动容。当子女成家立业时,他又不辞辛劳地给予帮助,那份默默的付出与牵挂,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子女的心田。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文中的土地不仅仅是物质的生产资料,更象征着父亲的希望与寄托,他对土地的辛勤耕耘,象征着他对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家庭的责任担当。同时,作者通过反复强调“父亲很忙”这一主题,强化了父亲勤劳的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父亲一生的忙碌与奉献。
在描写手法上,作者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例如“晚上大家都收工了,他还到处巡查田地,掌握庄稼的生长情况,及时处理一些紧急事情”,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父亲的认真负责;“他总是说,能帮一点是一点”,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父亲的善良质朴。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父亲个人经历的叙述,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使读者能够从个体的命运中窥探到时代的变迁。
以时间为线索的叙述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亲人生轨迹的变化。但在某些部分,时间的过渡略显仓促,使得部分情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在语言表达上,整体朴实真挚,富有情感,但部分语句稍显平淡,缺乏一定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然而,这些不足之处并不能掩盖文章的光芒。《父亲很忙》不仅仅是一位父亲的个人传记,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善良。它让我们在缅怀父亲的同时,也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父亲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永远照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坚守善良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