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翠丝瓜凌云志(转载)

(2015-07-28 17:34:07)
标签:

美食

丝瓜

青翠丝瓜凌云志

 

    小小年纪,学会了做丝瓜蛋汤。做汤前,去院子里摘两条鲜嫩的丝瓜,去皮后,清水一洗,切成条块。鸭蛋破壳入碗,加点黄酒,拿筷子一上一下,旋转搅打,蛋黄和蛋清便均匀了。曾和同学金谷诗一起做汤,先在锅里放点水,水沸后,将丝瓜入锅。再沸,将碗里的鸭蛋,均匀地倒进锅里,再撒少许盐。三沸后,放点香油,一道青是青,黄是黄,清香四溢的丝瓜蛋汤,便可起锅了。于是一人一碗饭,汤也喝得精光。

  丝瓜好吃也好种。那种籽,从隔年丝瓜筋里选大粒的,黑黑饱满的,先种在向阳温暖潮湿的肥土里。一星期后,丝瓜籽扛着两片绿绿的、圆圆的叶子,来到美丽的世界,这就是丝瓜秧。此时用小刀,掘秧苗,可随处移栽。金谷诗是教我种丝瓜的第一人。“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客亦自清。数日雨晴青草长,丝瓜沿长瓦墙生。”长大后,读宋人杜北山《咏丝瓜诗》,想起儿时栽种丝瓜的情景:想起那丝瓜无忧无虑,沿着瓦墙、篱笆,青青翠翠往上窜,看着它生机勃勃,攀在树干柴垛上,风风光光使劲长。没多久,绿叶中的黄花,变成了细细长长的翡翠条,散发迷人的清香; 想到那丝瓜鲜鲜绿绿,长在棚下、篱旁,三三两两排成行,看着它接二连三,东边开花西边结果。那时,满棚架的丝瓜,似乎摘也摘不完。

  童戏是活泼的,也是智慧的。记不起哪一位,发现金谷诗的名字,反读的谐音成了“丝瓜筋”,于是越喊越响。“丝瓜筋”家的院子,紧靠一座仓库,那高高的围墙,使小院成了独立的天地,种满了花草蔬菜,还养两只会下蛋的鸭子。我因此知道了鸭是晚上下蛋,鸡是白天下蛋的小常识。有一年夏日的午后,有个老头抱着小女孩,站在“丝瓜筋”家门口要饭。那老头满脸皱纹,驼背。女孩衣衫褴褛,比我们矮一个头。这时见“丝瓜筋”从家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两只鸭蛋,递给她。其实,“丝瓜筋”的家并不富裕,母亲早早去世,父亲是退伍军人,家里还有弟和妹。但“丝瓜筋”是精明的。每年入秋后,丝瓜藤长得特猛,爬得特高,经过烈日暴晒,寒露煎熬,长成六七十公分长的丝瓜筋,高高挂在房顶、树梢和电线杆上。成熟的老丝瓜,是一种药材。冬天,他总会把丝瓜筋清理后,送到中药房里去换钱。有一次,我同他一起去,卖得钱后,还买了一支红蓝铅笔给我。

  上世纪60年代初,“丝瓜筋”辍学在家,后来便去支援边疆建设了。那天,去看望母亲,与“丝瓜筋”不期而遇。几十年不见,感觉宛如昨天一般清晰可亲。那模样还是老模样,只是白发皱纹多了;那音调还是老音调,只是话音语调重了。他说,这次回来,拍一些旧居的照片。如今赚了一点钱,在江苏办了一所养老院,专为支疆的孤独老人服务,营造一个和美的养老天地。

  青翠丝瓜凌云志。那天望着青翠鲜嫩,清香四溢的丝瓜蛋汤,我们开心地笑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