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短歌欣赏
(2009-12-06 10:20:41)
标签:
日本短歌日本随笔 |
分类: 日本随笔 |
所谓作品欣赏就是由读者能动地去玩味作家创作活动的成果——作品。品尝对于作家创作的成果即作品,在读者方面能动地玩味其写作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作品欣赏。就如品尝食物那样,将食物放入口中,细细咀嚼,放在舌头上,仔细品味食物的各种味道。欣赏文学作品与此并无区别。
面对一部作品重要的是首先深入作品,用自己的牙齿细细地咀嚼,用自己的舌头品味。有些人听了别人品尝结果的报告,便觉得像亲自品尝过一样。认为那作品就是那个味道,然而这不是真正的品尝。就如同仅仅听说牛肉营养价值很高,并不能变成自己自身的营养一样,不管听了别人多少欣赏的语言,都不能使自己的感性受到磨练,也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吃牛肉就不会知道牛肉的味道和营养价值。同样,文学作品也必须亲自去品尝。
有的人一接触作品就以高深莫测或者过于复杂为理由半途而废,将其抛在一边。优秀作品虽然并非都难懂,但其精华之处也非轻而易举就能吃透的。要在耐心地反复玩味,不断捉摸中逐步理解它的妙处,半途而废是没有收获的。一定要晓得作品欣赏是一种锻炼,通过这种锻炼,欣赏能力才能提高。
回避这种锻炼,只吃别人嚼过的东西就会一辈子都不知道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如果不知道这种乐趣,不久对于人生,社会就会失去真正的理解和判断。
短歌是在五句三十一音的形式中包含着精炼内容的文学作品。因此,很多时候简单地读一遍不可能理解透彻,必须努力反复地阅读。如果语言中有难点,翻一翻辞典就会明白。但是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也不等于理解了整个短诗的内涵。还必须观察作者的思考方法,感受形式和整个短歌的意境等。这些大都在词句,言语之外。倘若不深入到这一步,便不能说已经彻底理解了短歌的真正含义。
家父伸手掌,要我细观看,指粗骨节大,可见处世难!
洼田空穗
细读这首短歌,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歌唱父亲的诗歌。也可以看出,“指粗骨节大,可见处世难!”是父亲对作者说的话。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把他的手伸在了作者的面前。很清楚,短歌所歌唱的就是这样的事实。
其次,还必须进而玩味父亲的这句“看看我高高的指关节”,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要儿子知道,由于长期劳动,十指辛苦,关节才这么隆起的。这里,自然可以领会:今后“处世艰难”。这句话就是父亲从艰苦的体验中所得到的人生观。结果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向作者谆谆教诲的就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度过一生啊!”
仔细阅读这首短歌,就可以知道这是在歌唱父亲的一生。也可以看出“指粗骨节大,足见处世难”是父亲要对作者说的话。在说这话时,父亲将他的手伸在作者的面前。很清楚,短歌所歌颂的就是这样的事实。
那么,我们接下来必须玩味一下父亲的这句话,让作者看他那变得粗大的指关节意味着什么?这是要作者明白,一双终生劳动的手,手指饱经折磨,劳苦不堪,指关节就是这样高高隆起的。接下来一句说的是,处世艰难,这是父亲从苦难的体验中得出的人生观,作者自然可以领会。父亲向作者谆谆教导的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度过人的一生,作者由此得到感悟。
到此为止,这首短歌的意思大致明白了,可这并不是说欣赏到此结束了。还有必要考虑一下,作者写这首短歌的动机是什么。作者在创作这首短歌时,恐怕他的父亲早已去世了吧?父亲逝世之后,作者投身社会,想必经过了许多艰辛的磨难,由此深切地理解了父亲生前的教诲,对父亲的眷恋怀念之情更甚,因此创作了这首短歌。歌中表现了对父亲兢兢业业的一生的尊敬,对父亲为了子女而豁出去操劳一世的告诫表示感谢,还有决心顽强生活下去的作者的姿态,在这里一一浮现在眼前。这样的姿态不能不使我们感动,由此作为自然的形态,我们得到了一种处世之道的指南。
这样,歌唱的意思大致清楚了。可是,仅此还不能说就欣赏完了。还有必要想一想作者创作这首歌的动机是什么。恐怕在创作这首歌时,作者的父亲早已去世了吧!父亲死后,作者投身到社会上,想必经历了许多艰辛苦难。而且,在深切地明白了父亲生前的教诲时,更加怀念父亲。因此,即兴赋了这首歌。歌里清楚地表现了作者想起父亲兢兢业业的生活姿态的高尚,感谢他对子女提出处世教诲的可贵和决心顽强生活下去的心情。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动。而且自然地从中得到了一个生活处世的指南。
说到这里,我想短歌的欣赏大致就可以完成了。如果在要补充一点,那么从指节高这一事实出发,还可以想象作者的父亲是终身从事农业劳动的。
如果是一首歌唱真实的短歌,那么通过欣赏,从一首短歌里也能够大体上知道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当然,通过翻阅略传等来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也很重要。但是,那样只是在作品的外围徘徊,是不能完成欣赏任务的。重要的是亲自接触作品本身,发掘出作者的情感根源,把作者的感情作为自己的感情,从中了解作者。
山坊面对僧,向叙至夜深,应是持斋久,牙齿保清纯。
这首短歌有个题目叫《比睿山》。对于有题目的短歌,必须把题目先放在头脑里加以欣赏。不用说这里的“山坊”就是在比睿山上的山坊。谁都知道比睿山是天台山的祖寺——延历寺的所在地。这个寺院的僧侣们住的地方叫“山坊”。在这个“山坊”里有安置香客住宿的设施。阅读了这首短歌就知道作者是登上比睿山,在山上借宿的夜里,动了感情,把感受到的东西写成了这首短歌。
生活在俗世里的凡人,偶尔登上佛门净地,同在那里修行的僧侣度过一夜,那清静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佛门净土本身谦虚的赞叹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僧侣清洁的牙齿,象征着佛门的清静。生活在世俗的凡人,对佛门净土的清静生活方式以及对佛门净土本身谦虚的赞叹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旅行时把当地的风景用素描的形式作成短歌并不难。但这种短歌和当地出售的彩色明信片没什么不同。这首短歌作为抒发旅情的诗歌,在心灵深处抓住了旅游地的特殊气氛,并把它同自己的心情融会在一起,可以说表达了深刻的意境。
青芋秀叶露珠滴,颗颗晶莹渗入泥,悄无声结出嫩山芋。
这首诗歌里没有一个难懂的词,作者现在面对青芋田站着,看着宽宽的青芋叶上的露水珠滴答滴答落在地上的样子,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但是,作者的慧眼里却反映出在露水湿润的土地证片刻不停地生长着的小山芋。于是才吟唱出了在大芋的周围“悄无声结出嫩山芋”的诗句。小芋头的样子,实际上是不会看到的。但是,作者以对于农作物的敏感而温柔的爱情,却感受到了在土中生长的小山芋的生命。青芋在土中抚育小山芋的时候,正式秋天的气息刚刚在大地拂动之时。我们从这首短歌中可以感受到秋高气爽,同时有被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锐纤细的感觉所吸引,仅仅歌唱青芋上的露水滴落下来,把土湿润这一点,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因为把这种情况描写出来就行了。然而,像这样联想到不可见的小芋头就不大容易了。没有深厚的感情是难以做到的。进一步说若不是对土地抱有真正感情的人是写不出这种短歌的。
街中过,小儿擦肩过,缕缕密橘香,又是严冬至。
这首短歌的意思亦不难理解,走在街上,从玩耍的小童身旁路过,这首无意中闻到了蜜橘的芳香。作者以闻到那芳香,就敏锐地感到了冬季将至,并且感叹:“啊!今年的冬天又来了。”
一到十月,橘子就上市。但橘皮仍是青色的,过些日子,渐渐有发黄的出现。我想这首短歌大概还是泛青的橘子刚上市的印象吧。因为初上市的橘子比成熟了的橘子香味更浓。由于作者说“又是严冬至”,这首对冬天的预感,从中可以得知作者的经验告诉他距离冬季来临还有一段时间。
从表达来看,我们应注意到作者大胆地使用了“又是冬天至”这句口语,虽然它上接的是文语表达方式“缕缕蜜橘香”,但并不使人感到有任何一点不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创作技巧的高超。
我用我的牙齿和舌头品赏了这四首短歌,写了欣赏的味道,这从始至终都是我用自己的能力品赏到的。完全没有借用别人品赏的语言。并且我也不想把我的欣赏方法强加给别人。但是,我用全力深入作品、欣赏作品的态度,至少可以作为人们欣赏短歌的参考吧!
我已反复讲过多次,欣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我们是为了自己,才亲自接触作品,正确地进行直观。真实地享受。而且使其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人生。所以,这既不是单纯地为了得到知识,也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为了欣赏而事先阅读有关作者的知识、流派、主张,或者时代的解说等等,这绝不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接触作品本身,欣赏透彻以后再了解这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