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学大师陈鼓应解读《黄帝四经》
(2020-08-23 21:58:01)
《道法》是《黄帝四经》之第一篇《经法》篇的总论,这篇总论主要论述道和法,它第一次提出了“道生法”的理论,并阐述了国家治理必须依靠法制的道理。这是黄老思想与传统老子之学的显著区别。以下各章皆是围绕道和法而展开。
记者:
《黄帝四经》很不好懂,你是《黄帝四经》研究大家,故请你逐段逐段予以解释。
陈鼓应:
好,我们一段一段来。
记者:
第一段内容是: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请解释。
陈鼓应:
此段中的关键概念是“道”。
记者:
何谓“道”?
陈鼓应:
“道”是老子首创的哲学专有名词,乃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记者:
这个我知道,“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陈鼓应:
“道”的具体含义是指:宇宙实体、万物本原、普遍规律。
记者:
初步梳理,《黄帝四经》对“道”进行明确界定的共有两处:一处,《经法·明理》:“道者,神明之原也”;另一处,《经法·论》:“理之所在谓之道”。
陈鼓应:
是的。第一处是强调和形容“道”作用之灵妙效应,似有似无,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却无处不在,左右一切。
记者:
神奇之极。第二处呢?
陈鼓应:
第二处则直接界定“道”的具体内涵,即“道”是指一切事物内在的总规律,既包括宇宙规律,也包括社会规律,“道”可细分为三,即:天道、地道、人道等。
记者:
明白,请继续。
陈鼓应: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法”。
记者:
“法”应该就是指法令制度呗?
陈鼓应:
是的。顺便多说几句,《黄帝四经》中的“法”,有时候指法则、法规、法令,有时候指行为规则、准则等。
记者:
还有什么关键词需要特别说一下?
陈鼓应:
差不多了。这段话用白话说出来就是:
道产生了法令制度,而法令制度又可像绳墨用来辨明曲直,从而也是辨明正确和错误的依据。所以,人掌握了道,制定法令制度就不敢随意触犯,法令制度一旦确立起来,他们也就不敢随心所欲,也就不敢不按法令制度办事。人如果能够自觉地以法令制度为准绳来约束自己,那么就能洞察天下万物而不致于受到迷惑。
记者:
咱们继续吧。后面一段是:
道虚无形,其裻(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伓〕(倍)。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请解释。
陈鼓应:
我先来说说这一段文字中的难词难句。
记者:
好。
陈鼓应:
“虚无形”,是对道的形容,意指大道无形,虚无缥缈,难以捉摸。
记者:
这段中有一个怪字“裻”,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字,请问是什么意思?
陈鼓应:
“裻”音du笃,关于其意思,有三种解释。
记者:
愿闻其详。
陈鼓应:
第一,裻可做“寂”意思讲,寂静之意。第二,裻乃衣背之中缝,寓意中枢。第三,裻读为“督”,督乃人身体之中脉,引申有中正之义。第四,裻为新意声,指穿着新衣服发出的声音。
记者:
你的解释是哪一种?
陈鼓应:
我的选择是第一种,即把“裻”作“寂”讲,寂静之意。
记者:
明白。
陈鼓应:
“虚无形”与“寂冥冥”并列形容道。“虚无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寂冥冥”意思是寂静无声、玄远深邃。
记者:
还有那句话需要特别说一说?
陈鼓应:
“自诬”一词需要解释一下,意思是自己欺骗自己。
记者:
谢谢!请你把这一段文字翻译一下。
陈鼓应:
这段文字的白话意思是:
道,虚无缥缈,没有具体形状,它既寂静又幽远,天下万事万物皆由此而产生。人一降生便有祸患随之,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有害的是贪欲,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要从事各种活动,对从事活动最为不利的是不按时令办事。做事最为不利的是违背规律,不能量力而行,不知道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到底在哪里。凡人做事必然要说话,在说话过程中最为不好的是不诚信,这些人不知道尊重别人,自己欺骗自己,力所不及却偏偏自吹力量大而有富余。
记者:
请继续,谢谢。
陈鼓应:
下一段是: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记者:
请就其中的关键词句说一说。
陈鼓应:
第一,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指宇宙间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的。此句中的“冥冥",指代玄远深邃之道。《庄子》一书,多以"冥冥"指代道。
记者:
明白。
陈鼓应:
第二,“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祸福同出一门,即道,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它产生的原因。
记者:
那人们如何才能知道祸福产生的原因呢?
陈鼓应:
下文给出了答案, 第三句说的就是答案,即"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见知",认识。"之",此,指代上面所说的死生成败祸福。"虚无有",一般认为是形容主体认识的状态,指的是下面的无执、无处、无为、无私。因此把这两句解释为:要认识死生成败产生的原因,只有做到"虚无有"。
记者:
继续。
陈鼓应:
第四句“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依靠道,便可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了。"秋毫",禽兽秋季所生的细毛,用以比喻极为细小的事物。如果把"虚无有"看成是"形容主体认识的状态",那么, 这三句就可以解释为:人们的主体认识一且达到了"虚无有"的境界,就会发现任何细微事物的出现,都必然要伴随着形和名。
记者:
继续。
陈鼓应:
第五句“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就随之确定。
记者:
第六句“无执殹[yì](也),无处也,无为殹(也),无私殹(也)”:变通而不固执, 功成而不居,顺时而动,不妄作为,公正而去私心。
记者:
有人说"无处"意思是"不先人为主",你如何看?
陈鼓应:
瞎解释,不知道依据在哪里。
记者:
你如何解释?
陈鼓应:
不知何据。《庄子·知北游》:"无处无服始安道",此"处"作"居"讲。疑本经之"无处"乃《老子》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之义,也即《经法·国次》中"毋擅天功"之义。
记者:
意思谁说人不要贪天之功,不要居功自傲。
陈鼓应:
是的。"无为":指顺时而动,不妄为。此处的"无为",是照应上文的"动有害"、"事有害"而言的。不能相时而动,甚至逆时而动,称作妄动,必有患害;违逆事理,则为妄举事,必有患害。此二害皆是妄为所致,所以此处指明道的核心之一部分即是顺时而动,不妄为。此"无为"、"无执"是袭《老子》语。
记者:
《老子》如何说?
陈鼓应:
《老子》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记者:
明白。
陈鼓应:
第七句“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这是说天下之事,都可在刑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声号",声名称号。这里的称号应该是特指爵号、名位的。
记者:
继续。
陈鼓应:
第八句“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也”:指各项法令制度都已设立,名分、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得道的圣人掌握之中了。"匿正",隐藏目标。正为射箭的靶子。
记者:
请把这一段完整翻译一下。
陈鼓应:
译文如下:
所以,宇宙间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由道决定。祸福同出自道,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 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就随之确定。圣人所示范于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居功自傲,顺时而动不妄作为、处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都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设立,名分、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得道的圣人掌握之中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