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念论的修正:“蜡版说”与“鸟笼说”
——对话柏拉图
记者:
你的理念论企图告诉人们,理念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感觉只会阻碍人们去获取真理性的认识,我的理解应该没错吧?
柏拉图:
是这样,为说明这个问题,我可以殚精极虑,费尽心机啊。不过任何理论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到了后期,我对这个理论也做了一些修正。
记者:
说说看。
柏拉图:
《理想国》中,我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如此说来,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只有摆脱这些影子,走出洞穴,以思想力求真理,不依赖感官之辅助,日求进益,才会获得永久不变之真理。
记者:
是这样,你是如何修正你的理论的呢?
柏拉图:
但是到了《泰阿泰德篇》中,我对理念的来源向题作了一些修正,“蜡块”比喻与“鸟笼”比喻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记者;
请好好解释一下。
柏拉图;
“蜡板”之喻,是假定人人心里有一块腊版,各人心中蜡版的大小不一,蜡版的构成有的纯些,有的杂些,有的软些,有的硬些,有的则正好适宜。人们将看到、听到、感觉到和意识到的东西印在蜡版上,留下印记,就好像盖印一般,这样印下的东西我们都能记住,只要印记保存着,我们就能知道它,如果印记被磨去,或者没有被成功留下,我们就会忘记,而不知道了。“鸟笼”之喻,是把每个人的心灵比作包含着各种鸟类的笼子,鸟则比喻为知识。人在婴儿时期,鸟笼是空的,后来他得到知识,便将他们意志一只放入笼中,他便学到了或发现了知识。拥有这些知识之鸟,就是知道。从笼子里取出知识,传播出去,就是“教”,而别人从笼子里得到知识,就是“学习”。如果一个人本来想要这只鸟,结果却误捉了另一只,就是犯了错误,而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如果方法得当,捉到了他想要的鸟,他就是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记者:
有点意思。在这里,显然你已经把外部世界也视为知识的来源之一了,与你的理念论则并不一样。
柏拉图:
知识来源的多元化,最起码说二元化或许是对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