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指津——对话迈蒙尼德(ZGDBK NO.00325)(上)
(2016-08-08 09:50:26)
标签:
365 |
【中国大百科学派文集】
(ZGDBK NO.00325)
主编
2016.8.8.星期一
—————————————————————
迷途指津
——对话迈蒙尼德
作者
————————————
引子
迈蒙尼德是1135年出生在西班牙一个犹太法官家庭的哲学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世纪的犹太哲学达到了巅峰。事实上,迈蒙尼德的影响和名声,既不局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不局限在犹太人之中。到了14世纪他的大名遍及世界各国之中。17世纪他被英国人文主义者泰勒(Jeremy
迈蒙尼德的哲学著作《迷途指津》,可以说是犹太宗教哲学在中世纪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但由于作者采用的方法晦涩难懂,好多人说这本书名为《迷途指津》,但实际上是一个困惑的制造者。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这部作品既成为激发人们哲学思辨的动力,又是惹起争议纠纷的源泉。它成为后人在犹太哲学思考中一个无法绕开的主题:要么绕开它,要么直视它,要么反对它,但却无法对其置之不理。有人将其奉为盛典,有人对它既认可又批判,也有人则彻底否认其思想。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哲学家——迈蒙尼德。
1,犹太教的“十三条”
作者:
我通过研究你的几本著作,我感觉你是个全才。你在医学、哲学、律法等方面,造诣都不浅。但我感觉你在犹太方面的研究,用功最大,成就也最斐然。
迈蒙尼德:
我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
作者:
我想问一下,你何以要为犹太教确定那么多的信条?我觉得你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似乎也没有资格来干这么大的事情。
迈蒙尼德:
我是在《密西纳评注》中提出犹太教“十三条”来的,写这本书的时,我才23岁。这本书,前前后后7年时间。在写的时候,很多问题还没有思考清楚,也或许当时没有想到要为犹太教确定一些信条。但是,今天既然谈到了这个问题,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在那个特殊的时候,给犹太教定一些平常人随时能和记住并用实际行动予以履行的信条,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
为啥子呢?
迈蒙尼德:
在我们犹太教中,除了一些明文定的规定以外,还有许多东西是通过口头流传下来的,这些东西不系统,需要将它们加以整理,加以系统化,形成一些供人们遵守的原则。所谓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并应该身体而力行之的信条。我相信,当一个人接受了这些原则,并真正地相信它们时,他就会成为以色列社区的一个部分,我们就有义务去爱他、照顾他,并按照上帝嘱咐我们的要求去对待他,爱他、安慰他。既然他成为我们以色列社区的一个部分,他就得按原则走。如果他因为肉体的欲望或者坏的本能犯了罪,他就应该受到他的罪恶同等比例的惩罚。如果有人怀疑这些原则的任何一个,他就背叛了他的信仰,他就是一个异教徒,他就没有信仰,他背叛了他的上帝。我们就有义务去痛恨他,并去惩罚他。
作者: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这个东西确实不属于法律,而属于宗教律例。在你的潜意识中,你是想把流传民间的很多约定俗成的一些东西,用文字的形式,明确地表述出来,用以规范以色列人的行为,并同时使得以色列社区和其它的社区明确地区分开来,从而保持以色列民族的纯洁性。
迈蒙尼德:
可以这么讲。这些话,我在我后面写的《托拉再述》和《迷途指津》中,也多次探讨过。
作者:
你可否介绍一下,你为犹太人定的“十三条”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迈蒙尼德:
很多内容,人们都知道了,不过,我可以系统地说一下。这十三条原则是: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上帝的唯一性,相信上帝没有形体,相信上帝永恒,相信上帝可受敬戴,相信先知的预言,相信摩西是一切先知中的最伟大者,相信律法乃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相信律法持久不变,不能增减,相信上帝无所不知,相信上帝奖善惩恶,相信弥赛亚会降临,相信死者会复活。就是这些。
作者:
谢谢!你讲的“十三条”,我听来听去,感觉也没有多少原创性,似乎你说的这些东西,在当时犹太教社区里面,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2,“赛摩西”美誉的由来
作者:
好多人对你写的那本书,也就是《托拉再述》,评价十分高。有的人说,因为你这本书,你简直就是一个比摩西还伟大的人。你也因此获得了“赛摩西”的美誉。我想了解一下,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迈蒙尼德:
说来话长。在我们的犹太社区里面,我们的律法,其效果和国家的法律是差不多的。它分为成文法和口传法。
作者:
成文法和口传法有什么区别吗?
迈蒙尼德:
无论是成文法还是和口传法,它们的来源是相同的。
作者:
相同的来源是哪里?
迈蒙尼德:
它们是来源于上帝在西奈山的启示。
作者:
不同点是什么?
迈蒙尼德:
不同点:成文法是由摩西记录下来,而成为《摩西五经》。口传法没有被记录下来,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
作者: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塔木德》是不是你所讲的人们对一代又一代人口传法记录下来的一本书?
迈蒙尼德:
到了我们犹大·哈纳西时代,人们把口传法编撰成成文法《密西纳》。先知们又对这些东西进行了诠释,最后由塔木德编撰成了卷轶浩繁的《塔木德》法典。
作者:
《塔木德》我看过,我感觉这就是你们犹太人的法典。
迈蒙尼德:
是的。这本书,每一个犹太人从生到死都必须清楚的。它里面把我们每一个犹太人应该做的各种规章说得清清楚楚。但是……
作者:
但是什么?
迈蒙尼德:
到了我们那个时代,《塔木德》面临着危机,有很多东西已经很难为犹太人提供明确的指南,必须加以修改。
作者:
所以,你就开始写你的那本《托拉再述》?
迈蒙尼德:
可以这么讲。为了给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明确的指南,我开始对古往今来的相关的犹太教的一些律令进行研究。无论是那些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清晰的还是隐晦的,我都用大家能够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来把它编辑成书。我希望,我这本书能够成为涵盖所有的口传的律法。大家看了我的这本书,就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每天的活动,而无需劳心费神地去研究别的什么著作、别的学术。
作者:
迈蒙尼德:
这本书包括从我们的先知摩西时代起,一直到《塔木德》成书时的所有的律例、习俗、法律、法规。可以说,凡是先读成文法,然后再读这本书的人,都会知晓所有的口传律法,也就是说,无需再看别的什么书了。
作者:
多么了不起的一本书啊。
迈蒙尼德:
我的这本书有14篇构成。包括论知识、论敬拜、论节期、论妇女、
论圣法、论誓言、论种子、论圣事、论牲祭、论洁净、论获得、论损害、论律法、论审判官。可以说
作者: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犹太人有了你的《托拉再述》这本书,就完全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无需借鉴别的著作了。也难怪有人说你就是新时代的摩西,甚至说你比摩西还厉害。
迈蒙尼德:
这绝对过奖。
3,亚里士多德:人类理智的极致
作者:
迈蒙尼德:
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
发现阿维森纳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开哲学,他说哲学应该小心地向无知者隐藏起来。他的话虽然有点拗口,但是我感觉他的意思。无论是在平时的演讲还是写的文章或者是撰写著作,他都尽量避开一些哲学方面的事情。而你则不同,你写的文章、出版的书,时时处处总是要结合哲学问题来进行。
迈蒙尼德:
你的观察是比较仔细的,确确实实也是这样。
作者:
为什么如此呢?
迈蒙尼德:
原因或许与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有所不同。相对来说,我更看重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
据说你对亚里士多德评价很高?
迈蒙尼德:
没错。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代表了人类理智的最高峰,也可以说是极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人类讨论科学所有著作的根本和基础。没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作为基础,人类的科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者:
问一个具体问题。
迈蒙尼德:
当然可以。
作者:
据我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用希腊语写的,最起码说不是用你们犹太人懂的那种语言写的。
迈蒙尼德:
这是自然。我研究亚里士多德,看的也不是他的原著,而是我们犹太人里那些著名的思想家们翻译和解释过来的。
作者:
原来如此。
迈蒙尼德:
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面,我们犹太人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例如法拉比、阿弗罗狄西亚的亚历山大、塞米斯修斯,也有你刚才提到的阿维森纳。
作者:
据说这些人都是伊斯兰主义哲学家。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是法拉比。法拉比的书,写得最好。就逻辑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在我看来人们只要学习法拉比的书就OK了。他的所有作品,我看来都是没有错的、十分精彩,人们只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作品,能够理解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精华。
作者:
那你对阿维森纳评价如何呢?
迈蒙尼德:
阿维森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伟大的哲学家。但相比来说,法拉比的书最好。如果你看到我16岁写的《逻辑词汇》和晚年写的《迷途指津》,你就能看到我是多么地看重法拉比的研究成果。
4,身体好有利于认识上帝
作者:
听说你学过医学?
迈蒙尼德:
作者:
听说你当过医生?
迈蒙尼德:
是的。我在定居埃及的时候,在皇宫里面当过医生,也就是说,给那些皇帝们当医生。
作者:
挺了不得,竟然当过御医。
迈蒙尼德:
当然了,我当医生的目的不在于赚钱,也是为了搞研究,我写过十几本医学方面的书,这是你没有看到的。
作者:
没看过。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医学和人们对上帝的信仰是矛盾的。搞医的人,把人体都当作一种简单的机器,修修补补。对上帝的这些创造物,非常地不尊重。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信仰医学、从事医学,是一件亵渎神灵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呢?
迈蒙尼德:
愚昧之极。当时持这种看法的人确实不少,但是。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荒唐的。
作者:
怎么讲?
迈蒙尼德:
身体是灵魂的基础。人们要想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完善,就必须使自己的体魄健全。灵魂完善了,才能为自己的理性、智慧以至最终服务于上帝这个最高的目标,提供一种可能性。
作者:
你是这么看的?
迈蒙尼德:
是的。好的医术就可以成为保障身体健康的法宝。因此,发展医学,对于促进人类增进伦理美德、认识上帝,乃至最终过上良善的生活,毫无疑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怎么能说它是亵渎神灵呢?
5,启示与理性的四种关系
作者:
关于希腊哲学与希伯来的宗教传统的关系,我想是你们这些犹太思想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吧?
迈蒙尼德:
没错。所谓希腊哲学与希伯来宗教的关系,也就是理性与启示的关系。我们虽然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但是,一方面我们的信仰却是犹太教的信仰,同时我们也深处与希腊哲学强大的影响之下。在深处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我们尤其要关注理性与启示的关系。
作者:
就这个问题,关于你的看法,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你是主张采用二元主义的方法来处理二者的关系,那就是说,理性是理性,启示是启示,井水不犯河水,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你是主张应该采用融合式的方法来处理二者的关系,这种看法认为,你认为启示与理性之间并不矛盾,也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我想你知道你是如何评价这两种说法的。
迈蒙尼德:
关于理性与启示的关系,历来就有四种处理方法。
作者:
那四种?
迈蒙尼德:
第一种态度,我们可以称之为绝缘论,也就是说,要使人们的启示与信仰与哲学绝缘,免得人的信仰受到哲学的污染,进而保持信仰的纯洁性。
作者:
对这种看法你,是如何评价的呢?
迈蒙尼德:
这种看法,实际上这是一种排他注意的态度。就其本质是站在犹太教传统上来拒绝哲学,归根到底是,要犹太的宗教传统而不要希腊哲学,要先知的启示而不要哲学家的理性思维。这是第一种绝缘论。
作者:
我知道你的意思,所谓绝缘论就是,要宗教信仰,要希伯来宗教而不要哲学。
迈蒙尼德:
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态度是二元论。所谓二元论,也就是认为犹太的宗教传统和希腊哲学是并驾齐驱的两种东西,如同理论与实践、真理和道德、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东西,彼此互不相干,但是也并行不悖,大家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在发挥作用。换言之,宗教启示被限定在实践的领域,规范人们的行为,而理性则限定在真理的框架之内,二者可以作为互不关联的东西,彼此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归纳起来讲,就是:启示和理性彼此相互独立,不存在彼此的联系和合作。
作者:
第二种态度就是说,所谓二元论,核心就是哲学和启示相互独立、互不关联,是么?
迈蒙尼德:
没错。第三种态度我把它命名为拒绝论,也就是说,彻底否定犹太传统而接受希腊哲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在启示和理性之间,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才是真理的最终的标准。启示是神的思想,是不可知的,而哲学是人的思想,作为人,我们就只应该接受人的思想,而不是去接受神的思想。
作者:
你说的所谓拒绝论,也就是说,宁要哲学不要犹太教传统,这个观点应该说和第一种绝缘论是完全对立的。
迈蒙尼德:
是的。第四种态度我命名为融合论,也就是说,这种理论认为,在理论与实践、在启示和理性、在宗教和哲学之间,彼此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两者有着共同的领域,人的理性可以参与到神的知识体系中去,同样,神的启示也可以参与到人的理性世界中去,二者不是独立的,而是一致的。
作者:
在融合论看来,启示和理性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可以彼此融合,是这个态度吧?
迈蒙尼德:
是的。
作者:
我曾经看过两位著名哲学家对你的看法,他们都认为,你是标准的二元论者。
迈蒙尼德:
我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认为我是一个二元论者,可否请你也给我讲一讲呢?
作者:
有一位犹太哲学家胡斯克先生,他就是这个态度。胡斯克认为,你迈蒙尼德不主张将哲学传授给一般的众人,以及立志于犹太律法研究的虔诚的教徒,目的就是要避免哲学思辨精神动摇人们的信仰。同时你的两本著作,一本是《密西那评注》以及《托拉再述》这两本书,你只是写给哲学的人看的,在这个里面你阐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由此看来,在你的心目中,哲学和启示是相互并行的两种,哲学可以让那些研究理性的人去学习,而启示则可以传授给那些相信上帝的人。由此可见,在你的心目中两种理论都是对的,彼此相互不悖,相互平行,并无什么矛盾。
迈蒙尼德:
那还有别人是怎么评价的呢?
作者:
还有一位,叫利奥·施特劳斯,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在施特劳斯看来,在你迈蒙尼德的哲学中,启示和理性是两个可以并列的领域,就如同耶路撒冷和雅典两个城市之间的对立。在一个以启示、立法为生存原则的社区里面,哲学的追求,不但会被认为是无益,而且会被认为是危险的。同样,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中,背叛传统的个人,在从事思辨的追求时,无疑也要冒巨大的风险,他必须设法表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传统所认可的。同样,施特劳斯通过研究也发现,说你在普通大众面前是个宗教学家,但在追求思辨、完善的人面前,你是个哲学家。你的著作,只有那些精通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的人,才能理解。由此可见,在施特劳斯看来,你的思想也是在两个领域齐头并进、彼此相互不矛盾。
迈蒙尼德:
没想到这些学者对我研究地是这么透彻。
作者:
不过,根据我的感觉好像施特劳斯与胡斯克的看法,并不一致。
迈蒙尼德:
这种不一致,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作者:
施特劳斯多次说过,你的真正的追求在理性、在哲学方面,而不是在信仰和希伯来的传统方面。是这样吗?
迈蒙尼德:
无可奉告。不过,我告诉你,无论是胡斯克,还是施特劳斯对我的评价,我认为,不尽准确。
作者:
那你是如何来评价你的看法的呢?
迈蒙尼德:
在我认为,个人对真理、理性的追求,可以和以传统的启示、立法为根本的生活方式融洽相处。同样,对思辨的理性的追求,并不会削弱团体行为的重要性,反而会赋予它以更深的含义。同样,神圣启示体现为涉及人们日常行为各个方面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和人们的理性认识并非完全不相符合。虽然人不能掌握神的所有知识,但人的理智能够参与到对神圣知识的获取之中。
作者:
如此说来,你的看法真的还属于你刚才所讲的第四种类型,那就是融合论。
6,关于上帝存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证明
作者:
根据我的理解,上帝问题是你们犹太教理论的核心问题,而上帝的存在问题,则是属于这个核心中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家,你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你也千方百计想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迈蒙尼德:
你说的没错。我在我早期写的《托拉再述》第一篇以及后来写的《迷途指津》中,我就一再试图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在我看来,上帝存在这个问题,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教义,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可以用理性或者说科学的方法来予以证明的命题。
作者:
我印象中你是在你的《托拉再述》第一篇“论知识”第一章中,来论证上帝存在这个问题的。
迈蒙尼德:
没错。不过我给你强调一下,由于我的《托拉再述》这本书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而不是写给那些具有一定逻辑学、修辞学乃至数学背景的人看的。因此,我就不可能用理性或者说科学性的语言来写的,简单而通俗。
作者:
非常好。因为我在数学、物理学方面也是弱项,如果你的学术味道很浓,我是看不懂的。
迈蒙尼德:
那很好。我在《托拉再述》中,是这样来论证上帝存在的,我明确告诉你,我已经把我的论证过程大大地简化了。
作者:
你说,或许我能够听得懂。
迈蒙尼德:
我是这样来论证的:天体之所以旋转运动,永不停息,说明它背后一定有让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动因。没有动因,它就不可能持续下去。
作者:
从逻辑上讲,应该如此。
迈蒙尼德:
天体是不可能自己旋转的。既然它能够不断地持续地旋转下去,说明必然有一个第一动者,来用其无限的力量来推动着天体旋转。那么,这个一个第一动者是谁呢?就是上帝。
作者:
在我的印象中,亚里士多德也就是这么说的。
迈蒙尼德:
在基督教世界,我们普遍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上帝的存在,是上帝所创造的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被上帝推动的那些东西,都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此,作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推动者的那个上帝,也就是不可能跟这些物体一样,也就是说,不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东西,而是非物质性的东西。
作者:
我知道你的论证。第一步,你论证了上帝是推动万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万物的运动。第二步,上帝的创造物是有形体的,那推动着这些有形体运动的上帝,自然也不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物质性的东西。因而上帝是精神性的存在,且这个上帝不可能是多种存在,不可能存在众多的上帝。上帝因而也是唯一性的存在。
迈蒙尼德:
你的归纳和我的想法,基本一致。
作者:
刚才,听了你讲的,用了一种极其简单的方法,论证了上帝的存在。现在,我想继续听听你在《迷途指津》中,是如何更详细地论证这个问题的。我总觉得你在第一本书中关于上帝的存在,你讲得太过简单,很难让我心服口服。
迈蒙尼德:
OK。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7,能被认识的唯有上帝的“行为”
作者:
我看过很多犹太哲学家的书,有些人说上帝的本性是人类所不可能把握的。因此,上帝的属性,除了上帝本身以外,没有任何理智可以理解上帝的本性。因此,人们也就不可能用任何肯定性的谓语来描述上帝。
迈蒙尼德:
这个说法是对的。
作者:
你也同意说人类不可能用任何肯定性的谓词来描述上帝?
迈蒙尼德:
是的。
作者:
但问题是当你翻开《圣经》的时候,你经常看到那些先知们会用“仁慈”、“愤怒”、“全能”、“全知”等描述性的词汇,来概括上帝的属性。很显然这些并非是否定性的词语,如何解释啊?
迈蒙尼德: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做个铺垫。
作者:
请讲。
迈蒙尼德:
就人们描述事物的属性的方法来看,一般来讲有五大类。第一大类是用定义描述某一个事物,比如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就是。第二类是用部分定义的方法来刻画某个事物,比如说,“人是动物”,或者说“人是有理性的”,这就是。第三类方法是用某些非本质的性质来予以描述,比如说一个人的智力、道德品行、情感特征,或者说物体的软硬、长短、曲直来描述某个对象,它并不构成其本质,也不是对本质的补充,比如说,某人生性仁慈、某人个子很高,等等。第四类用与其它事物,如时间、空间,或另一个个体的关系来刻画某个事物,比如说,萨义德(Zaid)是某某的父亲,他出生于某个时代等等。第五类是用行动来刻画事物,比如说某人做了这个门、修建了那堵墙。就是如此。
作者:
你刚才历举了描述事物属性的五种类型,我想了解一下,是哪一种类型的方法最适合描述上帝的属性呢?
迈蒙尼德:
我给你分析一下你就会明白了。在我说的五类描述事物属性的方法中,前三类所描述的是事物的本质、部分的本质或者某一类的性质,这些都不能用来描述上帝。
作者:
为什么?
迈蒙尼德:
因为前三类对事物属性的描述意味着有各种性质的复合,而这一点恰恰与上帝的纯粹的单一性是相违背的。
作者:
按照你所讲的,打个比方说,第一类用定义来描述某一类事物,用这种方法所描述的往往是事物的部分本质,或者某一种性质。你的这种说法,我有点听不懂,不过这些问题实在太过复杂,你接着讲吧。
迈蒙尼德:
关于第四种属性,也就是说,是用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某种事物,这种方法也不适合上帝。
作者:
原因何在?
迈蒙尼德:
我们用第四种方法描述事物也就是用事物与时间、空间或另一个个体之间的彼此关系来描述某个事物。但是,在我看来,上帝与时间无关、与空间也无关,而时空仅仅是与物体的运动有关的一种属性。而运动说到底就是事物的运动,但是上帝并非某种事物、并非某种物体,因此我们无法用上帝与时空的关系来描述上帝。
作者:
那完全可以用上帝和某种他所创造的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描述上帝。比如我们人。
迈蒙尼德:
这个方法也不行。
作者:
为什么呢?
迈蒙尼德:
所谓相关联的事物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等的,但是上帝是某种绝对的存在,而上帝的所有创造物仅仅是可能的存在,这种存在都是相对的,因此上帝与他的创造物之间不存在彼此对等的关系。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可能用他们之间彼此的关系来描述上帝呢?
作者:
你的这种说法我感觉也有些问题。例如,你说上帝与其创造物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没有任何必然性,其实也不尽然。例如,上帝是智慧的存在,而人也同样是拥有智慧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上帝和人之间的共同点,也就的智慧来描述上帝的属性吧。
迈蒙尼德: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在《圣经》中,虽然用一个相同的字眼,也就是理智来描述上帝和人。但是,人的理智绝对无法理解上帝的理智,二者之间绝对没有任何可比性。所以还是不能用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上帝。
作者:
说来说去,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只有第五类方法才是适用于描述上帝,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用上帝的行为来描述上帝,除此以外都不行。
迈蒙尼德:
是的。上帝的存在是其本质属性和行为(或者活动)的两种行为的有机体,对上帝来讲,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他的本质所决定的。上帝的行为和活动可以间接揭示出他的本质,而且对我们人类来讲,我们只能发现和认识上帝的行为,而对上帝的本质我们说不可能了解的。
作者:
你的意思是说人类对于上帝的了解,仅仅只能认识上帝的行为,而无法认识上帝的本质。因此在我们研究上帝的过程中,我们只能用表示上帝行为的某些词语,比如仁慈、怜悯、愤怒、施暴等等来描述上帝。这些特征仅仅是上帝行为的特征,而不是上帝内在本质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人类在描述上帝行为特征的过程中根据人与上帝的彼此的关系,比如,有的时候是有益的,有的时候是有害的。人类把相应的某种感受赋予了上帝,而事实上他与上帝内在的一些属性无关。为什么这么讲?
迈蒙尼德:
因为上帝并不具备任何类似于人的情感的属性,人类描述上帝时所使用的词汇仅仅是自我对上帝的感受而已。
作者:
通过和你谈了这么长时间,我终于明白了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上帝与人比起来是一种最高级的存在,他的属性是人类所根本无法了解的。我们人类对上帝来说,只能感悟上帝的行为和活动,而无法根本了解上帝的本质。人类所用来描述上帝的那些词汇,不过是人类在描述自己与上帝彼此之间情感关系的某种表态。归根到底,这种描述是来自于人类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上帝自身的本性。例如我们人类说上帝是仁慈的,那不过是表明人类认为上帝对他是仁慈的,而就不是意味着上帝本性是仁慈。同样,人类说上帝会发怒,那只能说人类感觉到上帝在对人类表达某种形式的不满,人类感觉自身处于上帝愤怒的对象,而绝不表明上帝的本质是愤怒。你觉得我这种理解对么?
迈蒙尼德:
你的理解还是很靠谱的。
8,上帝:乃对一切不完善性的“排除”
作者:
在你的《迷途指津》中,我看过一句话,堪称经典。这句话是这么说的 “他在本质上极为圆满、完善,无须添加任何东西;其完善乃是对一切不完善之否定”。
迈蒙尼德:
你研究的不透,这句话是我在《迷途指津》第一篇第58章中说到过的。在这句话中。“他”自然是指上帝。关于后面,“对一切不完善之否定”,这句话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些。
作者:
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解释。
迈蒙尼德:
无论是在《圣经》,还是在人们的日常著作中,人们在描述上帝的属性的时候,总喜欢用这样的语法结构。
作者:
什么样的语法结构?
迈蒙尼德:
语法结构就是主词加系动词‘是’加谓词。
作者:
是这样。例如,人们经常说,上帝是万能的,就是这个词组。主词是上帝,系动词是‘是’,谓词是万能的。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迈蒙尼德:
当然不对。
作者:
从何见得呢?
迈蒙尼德:
在这样的语法结构中所谈的所谓的谓词往往只是上帝的一个部分,甚至仅仅是人们对上帝的某种情感性的描述。它不可能真正、准确、全面地概括上帝。
作者:
为什么呢?
迈蒙尼德:
上帝是一种无限的存在,他的属性是人们的理智所能把握。既然在这种语法结构中所谓的谓词,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判断。因此,这个属性是不可能描述出上帝的真正的属性是什么。在这样的语法结构中,所谓的上帝也只不过是人们自以为是地理解的上帝。人们赋予他的所谓的属性,往往也和人们在谓词中所表达的属性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属于同意反复,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内容。所以说,任何用肯定性的语法结构来表述上帝属性的做法,都是不可能的。
作者:
那如何来表述上帝的属性呢?
迈蒙尼德:
不管你怎么看,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提出了我的否定性谓词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用某种排斥性的语言,来表述上帝的属性。
作者:
排斥什么呢?
迈蒙尼德:
所有人间的不完善性,都是与上帝的属性相矛盾的。所有那些不完善性,都是在上帝的否定性概念所包含在内的。总之,一句话,所谓上帝的属性,也就是对人间一切的不完善性的否定或者排除。
9,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宇宙的改革者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
作者:
迈蒙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