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辩证法——对话阿伯拉尔(ZGDBK NO.00214)
(2016-06-27 20:00:06)
标签:
365 |
【中国大百科学派文集】
(ZGDBK NO.00214)
主编
2016.6.27 星期一
—————————————————————
神学与辩证法
——对话阿伯拉尔
作者李华平
————————————-----
1,“我爱从政,但更爱辩证法”
作者:
听说你出生在一个贵族之家,父亲拥有骑士之位,你原本可以去从政当官的。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没有去从政呢?
阿伯拉尔:
你说的没错。我的家庭确实是个贵族之家,我的父亲拥有骑士的封号,我是家中的长子,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到政府机关供职,风风光光、衣食无忧的政治生活离我很近。
作者:
是呀,没错的呀。
阿伯拉尔:
问题是,我对当个小官僚兴趣不大。
作者:
那你想干什么呢?
阿伯拉尔:
我喜欢辩证法,喜欢哲学。所以,我最终决定不去继承父亲骑士的封号,我到处拜师学艺,学习辩证法,学习逻辑学,学习神学。我爱从政,但更爱辩证法。
作者:
书生情怀啊。你的老师里面,谁最厉害?
阿伯拉尔:
我经常跟随辩证法大家罗色林,学习逻辑学和神学。但是,对罗色林的“三位一体”,我不感兴趣。我只是对他书中如何解读古代逻辑文本的论述,比较感兴趣。但是,罗色林的理论,毕竟系统化程度不够,和我的另一位老师——香波的威廉比起来,差的很多。香波的威廉(Willam of Champeaux)的学问,远远高于罗色林。
作者:
所以你就成了香波的威廉老师的学生,学得怎么样?
阿伯拉尔:
威廉的学问很不错,社会的威望也不错,在政界也挺好。他本人是教会里面的一个大官,他的位置仅次于主教。还有,威廉的许多学生都当过国王的顾问。总之,这个人是个学问家,也是个政治家,跟着他,吃香的、喝辣的,什么都有。
作者:
但一些资料表明,你与威廉的关系似乎不好?
阿伯拉尔:
你说的没错。威廉的理论很成系统,但是,我并不看好。所以,我公开与他辩论,逐条逐条地批评他的观点。
作者:
结果怎么样?
阿伯拉尔:
结果,他输了,我赢了。于是
作者:
于是,你就另立门户了?
阿伯拉尔:
是的。跟随威廉学习哲学不到两年,我就在王宫附近的梅垅( Melun),办起了自己的学校。我亲自讲授辩证法,来的学生很多,包括很多香波的威廉的学生。这些学生深深地被我的思想吸引了。1105年,我因病前往布涅塔尼治病,竟有许多学生追随前往布涅塔尼。1108年,我再次回到巴黎,在圣维克多讲授修辞学。就在这期间,我与威廉就共相问题展开讨论。
作者:
你又与威廉发生了冲突?
阿伯拉尔:
是的,结果依然是我大获全胜。威廉的许多学生离他而去,转入我的门下。当时,威廉的一位学生,已经被指定为巴黎圣母院学校的校长,他死活不愿去干这个校长,而愿意把这个位置让给我,做我的学生。这让威廉校长很难堪。
作者:
那香波的威廉肯定是不同意。你让他如此难堪,他怎么可能会同意你到巴黎圣母院学校任教呢?
阿伯拉尔:
是的,威廉的心胸确实很狭窄。他坚决反对我进入巴黎圣母院学校任教。于是,在这个情况下,我不得不再次到梅垅重建自己的学校,后来,又迁到巴黎城内的圣内日维也夫山(Ste
作者:
据说,后来的巴黎大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你也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巴黎圣母院学校任教了,威廉也无可奈何地无法阻挡你进入这个学校。这背后有什么原因?你能够告诉我吗?
阿伯拉尔:
还不是因为我的辩证法,让学校不得不把我请去当老师?
作者:
你的这种说法,是否是你在你的自传《我的悲惨史》所说的那样?好多人认为你是夸大其词。其实,你能够进入巴黎圣母院,是政治运作的结果。
阿伯拉尔:
此话怎讲?
作者:
西方有个学者,叫马仁本(John Marenbon),他经过考察发现,香波的威廉是个大学者,政坛上也是风生水起,地位不可小看。他有个死对头,叫斯蒂芬(Stephen De Garlande),此人在1103—1137年间,是国王的总管大臣。你之所以在梅垅建一所学校,以及后来在圣内日维也夫山建立学校,并最终够进入巴黎圣母院任教,归根到底,得益于斯蒂芬的支持,没有他的支持,纵使你才高八斗,你也无法如愿以偿。这个说法对吗?
阿伯拉尔:
啊,有点影子。但历史的真实情况具体是什么,我建议你最好看《我的悲惨史》。
2,爱情故事好凄美!
作者:
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你的爱情故事的书,当然是一些摘要,至于原著,我是看不懂的。
阿伯拉尔:
笑话,我的那点事情,也值得人去写吗?
作者:
19世纪初,西方有一位学者,叫拉姆萨特,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比较长,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哲学家和神学家的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
真有此书,它说什么?
作者:
在这本书里面,说的是你与爱洛伊丝之间的那个悲壮的爱情故事。说得那么悲壮,那么凄美。真是那样吗?
阿伯拉尔:
你说的悲壮,指的是什么?
作者:
你情人的叔父,纠集了一些人,让你蒙受了奇耻大辱。在我们中国,只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遭受过那种痛苦。我想了解一下,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阿伯拉尔:
每想起这段历史,我就感到揪心的疼痛。那是我的错,我所遭受的羞辱,那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我应该接受这个命运。
作者: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阿伯拉尔:
刚才我跟你说过,我后来到了巴黎圣母院学校担任教授,在此期间,我住在一位教士福尔贝(Fulbert)的家中。这位教士对我很好,对我提供吃、穿、住,用心良苦。福尔贝有一位侄女名字叫爱洛伊丝(Heloise),她聪明好学,美丽动人。福尔贝请我担任她的家庭教师,私下辅导她。千不该万不该的是……
作者:
发生了什么?
阿伯拉尔:
我们两人相爱了,而且不久,爱洛伊丝怀孕了。
作者:
结婚不就可以了吗?
阿伯拉尔:
当福尔贝发现了我们的事情以后,就来收拾我,责备我。我也感到万分愧疚,答应他,与爱洛伊丝结婚。但是,爱洛伊丝不想结婚,后来,我就把她送到一家修道院。
作者:
有些资料并不这么说,说你耍弄了人家。是你不愿意与人家结婚,是你把人家打发到修道院去的。
阿伯拉尔:
事实并非如此。爱洛伊丝的叔父相信了这种说法,于是乎,他与1117年,组织一帮黑社会的人,来到我的卧室,伤害了我,我从此蒙羞奇耻大辱。但是,正像我刚才对你讲的,我是活该,是在赎罪。
作者:
听你这么一讲,你的这段故事确实很凄美呀。后人根据你们的这段爱情故事,还改编了一部好莱坞电影,名字叫《天堂窃情》,反响不错。
阿伯拉尔:
但愿我们的故事,能给后人带来一点警醒。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命运。
3,教皇的刁难
作者:
据说,你在巴黎圣母院学校任教期间,写了不少书?
阿伯拉尔:
我确实是写了不少书,但我的书始终不为当局所认可,这点,我一直记忆犹新。
作者:
你自己有没有总结一下,教会当局对你的书始终不感冒的原因?
阿伯拉尔:
我的那本《至善神学》,是在1110年到1112年两年间酝酿写成的。在这本书里,我就三位一体的理论,做出了我自己理性的解释。两年后,也就是1112年,有人说,我的这本书是异端邪说,教会连审查都没有,就决定焚烧我的著作。
作者:
还有这个事?
阿伯拉尔
是的。但是,我的学生并不买账,在我的学校附近纷纷盖起了房子。这样一来,我的那些论敌们,就更加嫉恨,让我的处境相当被动。但是,我乐在其中。
作者:
后来呢?
阿伯拉尔
1126年---1128年,我被任命为圣吉尔达斯的修道院当院长。从此以后,我不再公开讲学。1133年,我写出了《认识你自己》和《一个哲学家、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基督徒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在当院长之后,我虽然不再讲课,但我的政敌们依然不放过我,1140年6月,眀谷德·贝纳尔(Bernard
作者:
那你怎么办?会不会把你烧死?
阿伯拉尔
那倒不至于。我求助于克吕尼的比特先生(Peter of Cluny),他是教皇的朋友。在他的协调下,教皇最终同意我继续在克吕尼教授神学,使我得以平安的度过余生。总之,是有惊无险。
4,共相问题的由来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是几百年以前的人,我还是关心在你同时代的哲学家中,人们是如何看待“共相”问题的。
阿拉伯尔:
奥多 (Odo of Taurnai)和香浦的威廉姆是一派,洛色林是一派。当然我也是一派,让我们可慢慢说如何?
5,奥多和香浦的威廉姆:极端实在论
作者: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7,温和实在论
作者:
阿拉伯尔:在共相问题上,普遍性必须首先归依如此:当一个词被用于许多个体时,它就是共相。苏格拉底这个词,不是共相。因为,它只能用于一个人。而人这个词是共相。因为,它可以用于所有的人。一个普遍性名词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支撑个别的事物。因此,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构想出这些普遍性的名词的呢?我的回答是,一定的个体事物,由于它们的存在方式,使得观察它们的人们都会认为,在所有这些个体事物中存在着某些相似性。这种所谓的相似性,不是实在论中称之为本质或实质的东西。它的寓意仅仅在于事物在这些相似的方面是一致的。当我们检验一个个体事物时,我们既看它,也理解它或思考它。和眼睛不同,眼睛需要对象,而我们的心灵,则不需要对象,因而,它能够形成概念。
作者:你的意思是说,共相来自于对具体事物相似性的认知和感悟,也就是说你还是认为共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阿拉伯尔: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心灵有做两件事的能力:其一就是,形成关于个别事物的概念,比如,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其二就是,形成共相的概念,比如人这个共相。关于个体事物的概念是清晰的,而关于共相的概念是模糊的。即使我们事实上知道共相的是什么,我们也不可能把注意力清楚的集中在共相的精确意义上。作为心灵的概念,共相是和可感觉的事物分离开的。但是,作为被用于个体事物的那些词语,它们仅仅存在于这些物体之中。同一个词,同时被用于好些个个体事物。是因为,每一个个体已经于这样一种方式存在,使得它和别的相似的个体被设想。因此,共相是从个体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共相,却没有告诉我们共相是如何实存的。只要我们从事物中抽象出其确实具有的属性,我们就恰当地理解了事物。因此,共相是一个词语和概念,它代表了某种为概念提供依据的实在。这种依据,指的是类似事物的存在,并触动我们心灵的方式,就此而言,共相有一个客观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不是像实在论所认为的那样像事物那样存在的东西。当然,极端文明论认为,所谓共相是一个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的观念、词语。这同样是荒谬的,我也不赞同他们的看法。
作者:你看来是一个折中主义者?
阿拉伯尔:如何评价,是你的权利。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9,“一种行为的是非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行动者的意图”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伯拉尔:
10,先要理解,然后信仰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伯拉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伯拉尔:
11,无言的结局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作者:
阿拉伯尔:
——————————————————————————————————
阿伯拉尔简传
阿伯拉尔(Pierre Abelard), 1079年出生于法国布涅塔尼地区的勒帕乐(Le Pallet)的一个小贵族之家。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本可以继承其父亲的骑士称号,但是,由于他喜欢辩证法,醉心于学术研究,最终放弃了这一世袭的权力。早年他曾经追随著名辩证法大家罗色林学习逻辑与神学。但他对罗色林的三位一体的神学并不感兴趣,而是从后者那里学习如何解读古代逻辑文本的问题。他认为,古代逻辑文本对共相的讨论,其实就是对语词的讨论,并未涉及到事物的本身。这为他日后提出的概念论,埋下了伏笔。
1100年左右,他来到巴黎,追随香波的威廉(Willam
of champeaux)学习辩证法。当时,香波的威廉声望很高。但是,阿伯拉尔不愿随声附和,公开与他辩论,逐条批评他的观点,最后,竟然获胜。于是,从1102年起,阿伯拉尔在王宫附近的梅垅(
1108年,阿伯拉尔回到巴黎,在圣维克多讲授修辞学。并且,再次与香波的威廉就共相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竟迫使香波的威廉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威廉的许多学生离他而去,转入阿伯拉尔的门下。连威廉指定接掌巴黎圣母院的学生,也要让位于阿伯拉尔,心甘情愿地当他的学生。但是,香波的威廉坚拒阿伯拉尔入巴黎圣母院任教。阿伯拉尔不得不在梅垅重建自己的学校,后又迁入巴黎城内的圣内日维也夫山(Ste
到了1117年,福尔贝得知他们并未结婚的消息,就秘密联络一批帮手,在一天夜里潜入阿伯拉尔的卧室,袭击并阉割了阿伯拉尔。虽然当事人后来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阿伯拉尔深感羞辱,他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因此,决定进入成为圣邓尼斯修道院进行研究,教授神学。
阿伯拉尔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入门》、《辩证法》、《至善神学》、《是与否》、《认识你自己》和《一个哲学家、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基督徒之间的对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