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话贝克莱
—————————————————————
引子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句名言;贝克莱也是一位名神学家、名哲学家。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看到贝克莱的名字,就会不自觉地撇开不看,回想起原因,总觉得此人是一个基督教的大主教,他的理论除了论证宗教的合理性以外,不会有什么价值的。而实际上一旦笔者认真研究贝克莱的思想,就会觉得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的闪光点,值得高度关注。与那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不一样,也与那些所谓的二元论者也不一样,贝克莱是一个彻底的感觉主义者,他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更加看重精神即人类心灵在认识世界中的核心作用,他把物质世界的存在与人类的感觉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贝克莱的思想中,笔者能看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子,尤其是还能看到实用主义的影子,也让笔者相信,即便是当代物理科学的最前沿学科,即量子力学也能得到哲学上的合理解释了。
——————————————————————————————————
1,不讲政治的大主教
记者:
你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大主教,在英国社会里拥有不大不小的影响,但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却说你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主教”,这是怎么回事?
贝克莱:
罗素说的没错,我对当时的政治不关心,对洛克学说中的政治部分,也同样不感兴趣。
记者:
能说说原因吗?
贝克莱:
当时的英国,政治上风平浪静,大多数哲学家都和我一样,可以独处于政治之外,而安心从事著书立说活动。
记者:
你们这些思想家真够幸福的。
贝克莱:
不过这种美好的日子很快就成为过去时了,不过在我活着的那段时间,情况大致如此。
记者:
什么情况?
贝克莱:
我是1753年离开人间的,据说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在其影响下,英国的一些作家们开始改变为学说而学说的传统,一些人走上了反对政府的道路,相应地,政府也对这些人采取了弹压措施。
记者:
记得诗人雪莱出版了《无神论的必要》,就是向政府宣战。
贝克莱:
是的,牛津大学最后也向雪莱宣战,最终把雪莱逐出校门。你要知道,雪莱的作品中,充满着的就是洛克的政治思想。
2,作为洛克的批评者
记者:
研究哲学的人,都一致认为,你与洛克、休谟并称英国近代三大经验主义哲学家,关于你与洛克的关系,有的人说你是洛克学说的继承者,有的人说你是洛克学说的批判者。不知道你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贝克莱:
既是继承者,也是批判者,但更多地是作为批判者而存在。
记者:
怎么讲?
贝克莱:
洛克学说的基本点我是基本接受的,但是他的学说也存在致命的矛盾性。如何拘泥于洛克的理论,必然就会导致唯物论、怀疑论和无神论,而这些是我绝对不能接受的。
记者:
怎么讲?
贝克莱:
洛克的学说包括这样几点:其一,物体使心灵产生感觉,这些感觉包括与广袤、坚实性、运动、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感觉和观念;其二,这些感觉中,一部分是事物内在的本性,也就是第一性质,如广袤性、坚实性、运动型等等;一部分是属于第二性质的东西,这些性质不是来自事物的本来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性质作用于人类心灵的结果,如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其三,感觉给心灵提供材料,提供一切知识的原始资料。而心灵则负责对这些感觉和观念予以排列、联合、分离、连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和自我认识即反省。
记者:
你说的与我理解的差不多。难道你不同意他的这些观点?
贝克莱:
在基本点上,我与洛克存在许多一致之处的。我们都主张人类的一切知识都不能超越经验与感觉,我们所能拥有的直接知识都是关于观念的知识。
记者:
那你说洛克学说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矛盾性,如何解释啊?
贝克莱:
洛克一方面说物体,应该就是物质作用于心灵,而使人类产生知识。一方面他又坚持说感觉、反省和观念构成人类知识的基础,这显然是矛盾的。既然说感觉和观念构成人类知识的基础,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那个所谓的物质,也就是物体的世界呢?既然对这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可能知道,那我们又能如何理解这个物质的世界能促使人类的心灵产生某种感觉,进而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提供基础呢?这就是矛盾。
记者:
还有吗?
贝克莱:
还有,既然我们说有一个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我们又说只能根据感觉来把握这个世界,这就说明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致命的怀疑论。
记者:
还有吗?
贝克莱:
还有,就是如果拘泥于洛克的学说,就必然导致对上帝的怀疑,就会导致无神论,而这恰恰是我绝对不能接受的。
记者:
如何解释?
贝克莱:
洛克既然承认有一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而这个世界又是不可知的,那就说明这个世界是一个无限永恒的存在,你应该知道什么东西是无限永恒的存在,那就是上帝,因此,如果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那就等于承认在上帝之外还有一个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这就导致出现两个上帝,这就事实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这不是无神论这是什么?
3,存在≠实在
记者:
人们一提到笛卡尔,就会想到“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人们一提到你贝克莱,就会想到“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你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想当面向你请教一下……
贝克莱
不敢当,你直来直去问吧,几百年以来,理解我的人要远远少于误解我的人。
记者:
我想应该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明明存在着那么多东西,如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支钢笔、一个咖啡杯、一本书、一间房子、一名学生、一个罪犯、一台电脑……而你却说这些东西并不存在,你还说似乎只有当这些东西能够被我们人类“感知”的时候,才有可能存在,否则就不存在。这不是睁眼说……
贝克莱:
不要骂人。你还一个智商不错的人,对我的理论都存在那么大的误解,看来,我在出版《人类知识原理》第一版时,就对那些潜在的读者打了“安民告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记者:
你要让你所说的那些潜在的读者们明白什么呢?
贝克莱:
我要他们明白,我柏克莱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
记者:
什么样?
柏克莱:
睁眼瞎。
记者:
什么意思?
柏克莱:
好多人根据我的观点,即“存在就是被感知”,说什么我贝克莱是个糊涂蛋,是个睁眼瞎,说什么我连眼面前的桌子呀、柜子呀、土堆呀、树木呀……都不承认存在似的。
记者:
难道不是?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贝克莱:
你是大错特错的,我没有那么迂腐,我从来就不否定物是一如既往的,我从来就不否认物是实在的,物是存在的。
4,物质是一个无意义的术语
记者:
通过以上的交流,很显然,你也是承认存在着各种形形式式的物质。
贝克莱:
这些物质,我们也可以叫它们为“自然事物”,也可以叫它们为“无思想的事物”,但是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处呢?
记者:
有什么用?!洛克非常看重这些事物的作用,在洛克看来,这些客观存在的物体,是支撑着我们感觉的基础,没有这些客观的事物,就不会有各种感觉的存在。因此,无论是你称之为“自然事物”,还是你称之为“无思想的事物”,都是很有价值的。
贝克莱:
我对你说的这一套不以为然。
记者:
你的观点是?
贝克莱:
我虽然不否认自然事物的存在,但是我认为这些自然之物,也就是所谓的物质是没有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与我们人类之间被感觉远远地隔离开来,自然之物是什么样子,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既然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然之物到底是什么,那就不如干脆漠视它的存在。例如,世界上或许有河流这种东西存在,但对于到底什么是河流,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感觉去认识河流。因此,我们观念中的河流,也就是感觉中的河流才是有意思的。而你反复强调的所谓客观存在的河流,则是毫无意义的。既然毫无意义,你在反复说这种物质,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记者:
总之,在你看来,那种自然意义上的物质是没有意义的,而唯有概念层面的物质才是有价值的。
贝克莱:
你归纳得差不多。
5,第一性就是第二性
记者:
洛克把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似乎你不以为然?
贝克莱:
是的,无论是洛克所说的第一性的性质,还是他所讲的所谓的第二性的性质,本质上讲都是一样的,都是第二性的。
记者:
怎么解释?
洛克:
广袤和坚实性被洛克说成是第一性,而颜色、声音等观念,被洛克说成是第二性的东西,其实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这些观念都是心灵中的感觉。我不能把广袤的观念,同颜色和其他第二性的观念分开。我们永远不能看见一个由广袤而又不带颜色的东西。因此,第一性的性质和第二性的性质,是不可分离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不能把后者抽绎出来,留下一个有广袤的实体,我们也不能把前者抽绎出来,而留下一个抽象的仅仅具有某种颜色和声音的实体。
6,存在就是感知和被感知
记者:
在你看来,唯有概念层面的物质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你我都知道,概念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产物,如果顺着你的话说下去,那就是只有心灵中的物质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唯有这些东西才有意义,是不是?
贝克莱:
我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这个意义。
记者:
我希望你能把“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命题好好解释一下。
贝克莱:
可以。我问你:天地之间,最无所不能的东西是什么?
记者:
你说呢?
贝克莱:
是心灵,人的思想,人的情绪,人的想象也是心灵的组成部分。
记者:
那你刚才说的“自然事物”或者说“没有思想的事物”呢?
贝克莱: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这些东西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知道他们存在就可以了。而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或者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存在于我们感觉、情绪和想象中的那些物质和存在才是有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记者:
你的意思是说,唯有存在于心灵中的物质才是有价值的,物质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知觉,所把握。
贝克莱:
没错的。存在就是被感觉、被知觉。例如,当我说我在上面写字的桌子存在时,我的意思是说这章桌子能够被我看见被我感觉到。当我离开桌子依然说它存在时,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在屋里,我会看到或感觉到它的存在,或者我的意思是说或者由某一个其他的心灵能够感觉到他它的存在。
记者:
绕来绕去,你的意思是说物质唯有存在于心灵中才算是物质,物质之所以是物质,就在于它能够被我们所感知。
贝克莱:
正是这个意思。
7,上帝:万物之灵
记者:
在你的理论中,上帝的存在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存在,作为一个正宗的东方人,我本人就对上帝这个概念很排斥的,你能告诉上帝是一种什么具体的东西?
贝克莱:
上帝不是一种具体的东西。
记者:
那上帝到底是什么呢?
贝克莱:
一种特殊的心灵,万物之灵,无所不知的一种心灵,无所不能的一种心灵,也是一种仁爱,一种遍及天下的大爱。
8,第一个证明
记者:
关于上帝的存在,笛卡尔曾经做过证明,对于笛卡尔的证明,你的前辈洛克先生非常赞同。
贝克莱:
是的,洛克认为笛卡尔的论证方法妥实,有理有据。不过……
记者:
不过什么?
贝克莱:
不过笛卡尔心目中的上帝,说到底就是大自然,与我说的上帝不一样。
记者:
与你说的不一样?
贝克莱:
是的,我心目中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不是那些泛神论主义者所说的上帝。对于这个真正的上帝的存在,我的老前辈,十一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姆早就做过证明。
记者:
不过,无论是搞哲学的人,还是搞宗教学的人,可以说无人不知道你所提出的关于上帝的三个证明。
贝克莱:
可以这么说,这说明绝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我的观点的。
记者:
我想请你把你的第一个证明介绍一下。
贝克莱:
这个论证我是安排在一个对话里面的,对话的主人公之一叫希勒斯,另一位主人公叫非洛诺斯。希勒斯问:“假如你死了,你还认为因被感知而存在的事物的继续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希勒斯问的问题。菲洛诺斯回答说,其实此处的菲洛诺斯回答的内容,就代表我的观点。
记者:
赶快说你的观点吧。
贝克莱:
好的。非洛诺斯说:“我认为可以,但这是在另外一个心灵之中。当我否认可感知的事物存在于心灵之外时,我并不是特指我的心灵,我是指所有心灵。事物存在于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我通过我的经验发现它们独立于我的心灵,这是很清楚的。在我知觉到他们的时间之外,比如,我出生之前及我死后的时间里,它们存在于其他的心灵中,这对于其他有限的、被创造的心灵也是这样,这就使得一个无处不在、永恒的心灵成为必须,它知晓并掌握一切事物,按照他所制定的规则,以这样方式展现给我们,并经由我们来给自然律下个定义。”
记者:
有点不好理解,你可否把你的观点细分一下。
贝克莱;
当然可以。其实,很简单,我这个观点可以细分为4个小点。
记者:
哪4个小点?
贝克莱:
你听着,第一个小点是,事物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外。我的解释是:此处的心灵是指我们这些有限的心灵,如你的心灵,我的心灵,或你我周围某个具体的心灵。我们这些有限的心灵,显然不可能包容大千世界,显然不可能包容所有的存在。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世界都是独立于我们的心灵而存在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世界之大,绝非你我心灵所能包容。
记者:
接着说。
贝克莱:
第二个小点是,事物必须存在于另外一个心灵之中。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心灵是天地之间最终结的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可能离开心灵而存在,事物只能存在于心灵之中。这是就世界与终结心灵的关系来说的。这是第二个小点。
记者:
你的意思我明白,虽然你我的心灵包容不了这个世界,当就终结意义上来说,世界始终是存在于某一个无限的心灵中的。你的心灵,我的心灵,或者是你我周围某个具体的心灵,虽然是无限的,但是,囊括你我心灵在内的,有一个无限的心灵。说第三个小点如何?
贝克莱:
第三个小点是,所有的其他的心灵都与我的相似。
记者:
什么意思?
贝克莱:
既然都是心灵,必然存在着若干的相似之处,无非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
记者:
接着说。
贝克莱:
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出第四个小点,就是:那么因此就会有一个跟我们人类心灵不相同的心灵。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上帝,就是说一定有一个无处不在永恒的心灵,这个心灵远远高于我们人类。因为我们人类有生前有死后,而上帝则既无生前也无死后,因为他是不死的永恒的。所以,通过这样几点论证,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一个无所不在、永恒的心灵。正是因为有了上帝的存在,上帝就可以把一些实在的东西展示给我们这些普通的心灵。
记者:
虽然你说得有板有眼,似乎无懈可击,几乎差一点把我绕进去,但对我们这些东方不信上帝的人们来说,总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的。不过,这没关系,你接着说吧。
贝克莱:
我已经反复给你强调了,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物质。所谓的物质就是上帝赋予我们人类的感官上的那些观念。这些观念就是,如果你要称其为物质的话,那么物质就是这种感官的观念。感官的观念就是物质。
记者: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因为在你的理论中,物质是没意义的,人类所能认识的外部世界就是各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只有上帝才能赋予我们感官。而我们人类自身无法赋予人类自身以某种观念。上帝具有这种超强的赋予另一种生命以各种观念的能力,就说明上帝是万能的,是具有无限能量的,因而也证明上帝是存在的。我们姑且听之吧。
9,第二个证明
记者:
你的第一个证明我基本明白了,你是用人类的有限性来证明上帝的无限性。请说说你的第二个证明如何?
贝克莱:
OK,我的第二个证明大概可以用几句话来说明。其一,我,自然也包括你,自然也包括你我周围的某个具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思想及想象。通俗的解释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人类是可以控制我们自己的思想的。
记者:
其二呢?
贝克莱:
其二。白天当你张开双眼时,是否能看到什么?主动权不在你,也不在我。你我都不能决定我们能否看到周围的事物。通俗的解释是,就视觉这种特殊的心灵功能来说,我们人类就勉为其难了。
记者:
其三呢?
贝克莱:
其三,对我的其他的感觉来说,也是如此。通俗的解释是,让我们人类勉为其难的,包括但不限于视觉功能。
记者:
其四呢?
贝克莱:
其四,与想象的观念之不同,感觉之观念并不是我的意志的创造物。通俗的解释是,对于想象力这种感觉能力来说,我们人类自己能够予以驾驭,也就是说这种能力是我们人类自己所拥有的,但是对于其他很多感觉能力,就不同了,因为这些能力不是我们人类自己所创造的。
记者:
其五呢?
贝克莱:
其五,因此,其他精神的意志必定产生或者创造它们来。通俗的解释是,我们人类自己无法驾驭的那些能力,如视觉能力,就是由某个独特的心灵、意志所创造的。
记者:
其六呢?
贝克莱:
其六,这对其他有限的存在而言,也是如此。通俗的解释是,人如此,对于人以外的动物、植物或者其他存在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对这些存在物来说,有些能力是自身所拥有的,而有些能力则来自于某个特殊的心灵。
记者:
该说结论了吧。
贝克莱:
其七,这就是结论了,可以在有限存在者中产生感觉之观念的就配被称为上帝。通俗的解释是,能够赋予其他存在物以感觉能力的,就杀上帝,也唯有上帝。
记者:
我基本上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就是说我们人类这种有限的生命,之所以能够观察世界,那是因为有上帝存在,是因为有上帝才是我们能够观察世界的理由。而作为有限的生命是做不到这一条的。
贝克莱说:
是的。上帝也就是造物主,为人类等有限存在物造就感觉能力的就是上帝。
10,第三个证明
记者:
看你的著作,我发现有一个观点挺新颖的。
贝克莱:
哪个观点?
记者:
你说人类的视觉,也就是观察外面世界的感觉能力吧,是一种语言。你说过吗?
贝克莱:
是的,世界就是由一系列的符号。我们看到火,你就会想到如果你把手放进去,就会感被烧伤。你远远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人的形象,就意味着你想跨上几步去握手。
记者:
有点意思。
贝克莱:
视觉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是任意的。例如,看起来小而遥不可及,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记者:
如果是语言,那么,他是谁的语言呐?
贝克莱:
语言是一系列随意构成的符号。作为人类,我们没有能力利用语言去构成一系列符号。那么,这是谁来构造的呐?这是上帝。
记者:
我明白了。你是通过说视觉是一种符号,而唯有上帝才能证明这个特定符号的含义。也就是说,正因为我们的视觉具有某种含义,你不过是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是不是?
贝克莱:
可以这么说。我对这个问题的论证是这样的,也是分了6个小步骤来论证的。第一,视觉是由一系列的任意的符号构造起来的。他构成了各种语言。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语言使用的功能,说明了其他心灵的存在。就是说,我们人类之所以用语言来说话,就说明有某种心灵存在。第三,我们的视觉的经验揭示了有其他心灵的存在。我没有能力来构造这种语言。第五,这对其他有限的心灵也是如此。第六,就是结论了:因此,有一个伟大的心灵告知我们自然的秩序和未来的世界。
记者:
我基本明白你的意思。我们人类之所以有视觉,而且这种视觉能作为语言而存在,都是因为有上帝赋予人们语言和视觉之间有某些联系。没有上帝,人类就不可能有视觉,人类有视觉,说明上帝存在。
11,最景仰牛顿
记者:
在普通人看来,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在你的理论中,物质是一个莫须有的概念,甚至是一个非法而必须予以铲除的概念。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你的理论是反科学的。
贝克莱:
首先我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崇拜的人是大科学家牛顿,牛顿的著作我研究得最多。
记者:
你崇拜他什么呢?
贝克莱:
牛顿热衷于观察,热衷于实验,热衷于数学……这些我都喜欢,我也喜欢干这些活。
记者:
物质都不存在了,你还观察什么呢?
贝克莱:
你看你又抬杠了,你直到现在对我的理论都还没有明白。
记者:
请你给我解释一下,既然物质都不存在了,你还致力于观察这些物质,还能有什么意思呢?
贝克莱:
你听着,我举个例子来说,按照你们这些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什么是引力?引力就是指所谓的两个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这种力,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力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本质性的属性,这个属性与任何精神现象无关。而实际上呢,并非如此。
记者:
那根据你的观点,这种引力是从何而来呢?
贝克莱:
物质间的相互引力,纯属是一种表象,他是万能的上帝所赋予物质世界的,是上帝使物体聚合在一起,并且让物体之间相互吸引。对物体何以要相互结合在一起,并相互吸引,只有万能的上帝,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人类来讲,要想探索这些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普通心灵和精神所能探讨的一些问题,是不可能的。
记者:
既然如此,科学也就没有价值了?
贝克莱:
错!宇宙世界是绝对聪明和善良的造物主的产品。科学的任务是干什么?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们的思想来认识上帝的这种创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究事物的终结的原因。那么途径是什么?
记者:
途径是什么?
贝克莱:
这就是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人类就能够领悟上帝可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就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并能够通过这种观察,认识到事物背后的那种不变的特性,就能领悟上帝在管理世界时,所展现的那种善良和仁爱。科学界也就通过勤奋的观察,才能够认识上帝所赋予的所谓的大自然之间内在的一些自然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而推导出其他的一些现象,牛顿所干的就是这些。也是我所愿意做的事情。
记者:
总之,你是否定物质,而不否定科学呗?
贝克莱:
严格来说应该这样表述,我不否认物体的实在性,但对人们所谈论的那些具体的物体的属性,我不以为然。我对这些所谓的具有具体属性的物质予以坚决的否定,但我并不反对对着物质予以详细而执着的观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察万能的造物主的伟大与神圣。
12,科学最前沿与贝克莱
记者:
以前研究哲学时每遇到你贝克莱,我就会立即跳过去不做任何研究的。
贝克莱:
你为什么要这样?
记者:
因为很多教科书说你是一位登峰造极的唯心主义,而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你的哲学是没有价值的。
贝克莱:
如果真的没有价值你就可以不研究嘛,这是你的自由。
记者:
但是在我认真学习了量子力学,当代最前沿的学科的量子力学以后,我改变了我的态度。
贝克莱:
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说你开始关注和研究我的哲学了?
记者:
是的,而且是认真的研究和认真的钻研。
贝克莱:
你有什么发现?
记者:
所谓的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所谓微观世界就是在原子、分子甚至比分子还要小的多的微观粒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质的很多运行变化与你的理论果真有许多相同之处。
贝克莱:
那请你介绍一下量子力学,这种学科与我的理论有什么相同之处。
记者:
牛顿力学研究的是宏观世界的内在规律,爱因斯坦,也是研究宏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在宏观世界里面,人类的观察手段与能量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人如何观察世界,用什么手段,对世界本身的存在不会有任何影响。例如,当牛顿你用一束光照着一个铅球,观察铅球时,他的这束光不会对铅球构成任何的影响,因此说在这个阶段,人类的观察行为,对物质世界本来的存在,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贝克莱:
可以这么说。
记者:
但是,在微观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当人类用灯光观察光子的时候,由于光子的比重太小,因此人类一点点的观察行为,足以把微观世界闹得是天翻地覆。因此说,在微观世界,人类的观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存在。
贝克莱:
应该是这样。
记者:
同样是以光为例,光是粒子还是波并不是由光子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它所决定的。如果人类想使之成为粒子,就可以用使之成为粒子的那种方法来观察它。如果人类想使它成为一种波,就可以用那种使之成为一种波的方法来进行观察。因此,人类的主观意志,决定着物质的存在形式。
贝克莱:
那如此说来,外面世界的存在就是由我们人类的感知所决定的了?如此说来,我所讲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存在的形式也是由被感知的方法所决定的就有道理啦
记者:
是的。所以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可你的观点,越来越强调人类的精神在物质存在中的定性作用了。
——————————————————————————————————贝克莱简传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英国哲学家,与洛克、休谟并称为英国三大经验主义哲学家。他出生于爱尔兰,11岁起,先后就读于克勒肯内大学、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713年,迁居伦敦,接着,周游欧洲。1724年起,任德里教长克鲁因主教。1752年,放弃主教职位,到牛津定居,一直到去世。著有《人类知识原理》《视觉新论》《海拉和菲伦塔的三篇对话》《阿耳西弗朗,或渺小的政治家》。贝克莱丰富了经验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的或者活着的人体的机能,经验是我们感觉的总和,因而,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对后来的观念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很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