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与道尔顿的千年组合
(2011-06-25 05:06:37)
标签:
杂谈 |
德谟克利特与道尔顿的千年组合
原子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跨越两个世纪的两大“组合”之上。第一个组合是古希腊以德莫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者与20世纪初以道尔顿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原子论者的“组合”。第二个组合是既古且新的原子论与现代相对论的“组合”。
但是,古希腊离现在实在是太过久远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此外,德谟克利特毕竟是一位思想家,不是科学家,更不是实验家,因此,他不可能运用实验方法来对其理论进行检验。因此,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只能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思辨阶段,也不可能成为什么具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实用型理论。谁若以此来指责德氏理论的简单化部和不彻底性,那就未免苛求古人了。
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原子论被淹没在漫漫的长夜中,无人再去触摸这块科学的禁土。18世纪以后,原子论再度复兴。在200多年时间之中,人类发现的粒子达数百种之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只有有:
1,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2,1891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G.J.Stoney,1826—1911)首次提出了“电子”的概念,并以其电量作为电量的基本单位。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汤姆逊(J.J.Thomson,1856—1940)在做阴极射线管通电发光时,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其后,通过不断实验,汤姆逊最终发现,电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比原子还小的微小粒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其质量与原子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仅仅相当于氢原子质量的1/2000(现在已经精确的测得是氢原子的1/1837),其飞行速度是30000km/s。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3,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位,成为质子(质子是由希腊文“第一”演化而来。——引者注),其质量为电子的1837倍。
4,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在世界上所有的科学类杂志中,恐怕没有任何一本杂志能比德国1905年第17卷的《物理学年鉴》更能受到收藏家们的欢迎了。其原因在于:这期杂志发表了后来成为科学界巨星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当时年仅25岁)的三篇文章:对M普朗克量子理论进行首次实验性证实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考察布朗运动的《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以及提出时空新理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等。正是通过这几篇论文,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并以此为根据导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即:E=mc2。
在这个“也许是唯一称得上众人皆知的物理学方程”([英]安德鲁·罗宾逊着:《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46页)中,E代表物体静止时所含的能量,m代表它的质量,c代表速度。从此人类认识到:物质与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形式,物质可以转变成能量,能量也可转变为物质。当一定量的物质消失时,就会产生一定量的能量,其产生的能量等于消失的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由于光速很大,因此,很少量的物质也会生产极大的能量。如果一公斤的物质转换为能量,这些能量足可以供给一只一百瓦的灯泡亮35000年。
爱因斯坦自嘲其一生“踌躇于政治与方程之间”([美]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234页),但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尤其是这个质能互等公式的提出,为科学家们指出了一条寻找核能的正确道路:当用某些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一些比较不稳定的重原子核时,如果有可能击破它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质量亏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因为这个理论为核裂变、核聚变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这人类已经进入原子时代的门槛。“小男孩”、“胖子”和“瘦子”等不过是这个理论的结晶而已。至于广岛、长崎等城市的毁灭,不过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表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