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入门]之五
律诗的平仄(三)____拗句与拗救 |
作者:http://img.qq.com/face/s/32-3.gif律诗的平仄(三)拗句与拗救" TITLE="[诗词入门]之五 律诗的平仄(三)拗句与拗救" /> 中达[64430040] 2006-03-07 12:16 |
一、拗句的定义:
凡平仄不按规定格式的句子,叫做拗句。
典型的是陆游的《夜泊水村》中“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一句有六个仄声字,明显不符合律诗平仄的格式。律诗中如果多次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如唐朝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苏轼的《寿星院寒碧轩》等都是这样的诗,后来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拗体”。
二、拗救的方法
律诗是很严格的,拗句也是常见的,前面的字因为需要而用拗,后面必须用“救”,以达到平衡。书上定义: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由于出现拗的情况不同,那么“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具体按以下四种常见情况说明:
1、本句自救式
也就是本句可以自救的拗句。如五言律诗中,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可在第三个字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以免犯孤平。与《[诗词入门]之四___律诗的平仄(二)平仄的变格》中第三类变格相同。七言律言中,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一般出现在偶数句中(或第一句)。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常规是平平仄仄平,本句自救式拗救)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仄平平仄平,常规是平平仄仄平,本句自救式拗救)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2、对句相救式
不能自救的拗句,需要对句来拗救的情况,称为对句相救式。五言律诗中,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时的变化是:“⊙●⊙●●,⊙○○●○”。七言律诗用对句中第五字改用平声来救出句第六字的仄声,其格式为:“⊙○⊙●⊙●●,⊙●⊙○○●○”。如: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相救!)
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不”字仄声,拗句)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吹”字对句相救!)
3、可救可不救的半拗句
五言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变成仄声,第四字仍是平声,或七言中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叫半拗。由于律诗里出句不犯孤平,且通常说“一三五不论”,故半拗的句子可救可不救。它与“本句相救”及“对句相救”的严格性有所不同。
4、混合式拗救
混合式拗救就是指在构成本句相救的同时,又构成对句相救。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对句中,它既救了对句的本句,同时又救了出句中的拗句及半拗。巧妙运用这种手法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如:
溪云初起日沉阁,(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五字“日”,仄声,半拗句)
山雨欲来风满楼。(平仄仄平平仄平,“风”既救本句的“欲”,又救出句的“日”,属本句自救与半拗相救混合!)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拗句)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无”字既救本句的“向”,又救出句,属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混合!)
拗句及拗救还有其他形式,在此就不介绍了。对于拗句及拗救在现代写作中完全可以摒弃,各位版友只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所以,提醒大家在写律诗时,不必模仿,更不要去尝试创造拗救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