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4a280831t926d54150c4e&690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明确的边界规定性。现代逻辑思维以概念为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它要求人们在进行思维和相互沟通时首先必须明确概念,否则就难以正常进行。
而东方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在认知思维上采取了具有相当模糊性的“象”为最基本的思维单元,不仅彻底避开了“概念”对边界的苛刻规定,而且还使其思单元维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具有相对性。比如,A相对于B是阳,而相对于C则可能又是阴。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问题时,必须注意认识对象所处的具体环境、背景和关系,也就是必须在它所处的语境中去予以“定位”,这也是拘泥于从物质结构实在的角度认识问题的人所难于理解的。
象思维并非十分玄奥神秘难懂,也并非模糊得没个准。
象思维来源于大自然和普通生活,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中的一切,它们的存在必然会展现出自己的的“形象”,中国人称其为“象”。比如:
自然界的天象、气象、声象、色象;
社会生活的世象、景象;
精神生活的心象、意象等。
中医的面象(望诊)、脉象(脉诊);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人高兴了,脸上就会露出笑容。笑起来时最典型的表情是两眼咪缝,嘴巴张开,发出欢快的声音。
http://s10/middle/4a280831t926d70fc3309&690
虽然笑可以分为大笑、微笑、冷笑、苦笑、奸笑、傻笑等多种类型。五官有着不同的表现,但至少两口角必须要上翘,否则就不是笑,这就是“象”的“标准”。这些面部表情就是“象”,代表着人的内心活动。不同背景下的笑有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对不同的“笑象”的解析,就可以探索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心情。
通过以上对“笑”的认识和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象”的认知过程,它具备了可感知、可理解、可分析、可判断等最基本的认知元素和过程。可见,“象”并不玄奥,而是非常生活化的,这有助于我们对中医“象”和“象思维”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辨证施治的核心其实就是对“象”的认知、把握和应对。
中医象思维在利用象进行思维的过程中,为了揣测分析机体内部的变化情况,必然会多多少少地带有医者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在谈到中医思维时都会提到《后汉书·郭玉传》所载:“医之为言意也”。此言后来被精简为“医者,意也”。
这个“医”在此仅指中医;这个“意”很多人都理解为意会的意思,据此认为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就在无意中给中医戴上了一顶玄奥难懂、模糊不可信的“帽子”。
其实,除了有“意会”这层含义之外,还有意境、意念、意象、创意的意思,就是说中医师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症状、体征等客观事实和数据的收集和简单分析处理,而且还要进入到那个特定的疾病境界中去,要用内心去领会,尽量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去分析处理临床事实和数据,并“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灵活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增加了相当的主观色彩,需要中医师从心灵深处去认识和“体悟”,很显然这就具有了一定的创意色彩,与直接的简单的反映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具有艺术性。
http://s13/middle/4a280831t926d580e453c&690
毛嘉陵与著名哲学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树人在学术沙龙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