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疲劳”给我们亮了哪4张警告牌

(2010-05-04 23:55:20)
标签:

过劳死

疲劳

健康

养生

中医药

文化

毛嘉陵

分类: 养生妙招

“疲劳”给我们亮了哪4张警告牌

黄牌、红牌、黑牌、绿牌,

张张牌都在警告你,快快养生吧……

 

毛嘉陵  撰文 

    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比加尔说:“对疲劳不可等闲视之,应当将它看作是一种求救的信号”。

    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极限,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身体就会进行防御性的反应,使组织器官的兴奋性下降,其表现出来的系列疲劳症状,实际上是人体自身发出的一种强烈的健康警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调理,则有可能进一步损害机体而引发疾病。

 

1.疲劳向我亮黄牌   我必须适当休息了

    体力性、脑力性和心理性疲劳一般都有非常容易查清楚的引发原因,如体力性疲劳多在过度劳累、运动后出现;脑力性疲劳多在大脑过度紧张后出现;心理性疲劳多在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刺激后出现。

    身体劳累后,肌肉及内脏神经末梢的疲劳信息,以及不良的情感信息都将传到大脑,经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后,将调动免疫、内分泌、自主神经等系统进行生理性代偿,并产生系列疲劳症状,以警告你如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的身体就要吃亏了,这样拖下去的后果将是:积劳成疾,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减少劳动量,进行合理的休息调养,劳逸结合,避免过劳,以缓解机体已经出现的“疲劳危机”。

 

2.疲劳向我亮红牌   我的身体可能患病了

    很多疑难疾病发作的早期,多以疲劳症状作为先兆信号出现,接着才出现相关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因此,在没有明显的劳累原因和精神心理刺激的情况下,出现了疲劳,而且疲劳程度还比较严重,经过适当休息也不见缓解和消失,特别是还伴随有其他症状时,就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以免贻误病情。如有疾病应及时治疗,使疾病在早期就得到有效的控制。

病理性疲劳的几种健康背景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近期没有明显的体力性、脑力性和心理性引发原因,但以前较长时间中有可能持续处于亚健康疲劳状态,如过度的心理性疲劳,可引发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肿瘤等疾病;

    第二种情况是,过去有尚未痊愈的疾病;

    第三种情况是,机体已患新的疾病,但还未全面地发作,只是以疲劳症状作为先兆、或先期临床症状表现出来。

 

3.疲劳向我亮黑牌   我的衰老提前到了

    中年人长期感觉疲劳却又查不出什么病理性原因,除了工作生活方式、精神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疲劳信号提示你,你的身体已开始提前进入衰老期。

    据北京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水平,35岁至45岁的高收入者机体老化速度明显加快,在接受抗衰老检查治疗的有7成人的功能年龄明显超过自身的自然年龄,平均超龄高达15至20岁。发生超过自然年龄的机体,说明身体已开始过速老化,这将使一系列老化疾病提前发生。特别是高收入而且又不注意饮食营养、身心保健的人群,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比一新人更容易导致老化的加速。

 

4.疲劳向我亮绿牌   我该进行健康养护了

    科研人员、白领人士、公务员、记者、作家等脑力活动者,大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他们中还有很多人长期伏案工作,极易造成大脑和肢体肌肉疲乏,因此,适当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养生活动,能促进体能的恢复和心理的放松。

    “养生”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神秘,其实通俗地说,它的意思就是“养护生命”。现在很多人一听说养生,就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事,其实,老年人的很多疾病都是从青年、中年开始累积出来的。要搞好养生最好从青年开始抓起,至少也应从中年开始,不要等到老了才想起要养生,更不要错误地以为养生保健只是老年人的事。具体来说,就是从40岁左右就要开始树立良好的养生意识,尽量使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营养要合理,工作要劳逸结合,心情要愉快开朗,业余时间要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还要戒烟、少饮酒,更不要通霄玩耍。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40岁这个年龄段是人体机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从成熟转向逐渐衰老,就像一轮午后的太阳,正向西方倾斜而去。我认为,从40岁开始养护好自己的生命,将使自己的夕阳时光更加风光、更加灿烂。

    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而且生活在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状态,都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养生活动就应从整体入手,进行综合性的调养,才能使身体尽量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动态平衡之中。如何进行整体的身心健康调养,在本书后面有关部分中将作详细介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