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涣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生于北京,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哲学家、教育家。
梁漱溟在其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以中医为例分析了中国“有玄学而无科学”因而没有走上科学道路的原因:“中国说是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西医处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药,无大出入;而中医的高手,他那运才施巧的地方都在开单用药上了。十个医生有十样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究竟病是什么?‘病灶’在哪里?并不定要考定,只凭主观的病情观测罢了!(在中国医学书里始终没有讲到‘病’这样东西)某药是如何成分?起如何作用?并不问。只拿温凉等字样去品定,究竟为温为凉,意见也参差的很。他那看病用药,哪能不十人十样呢?”
毛嘉陵点评
很显然,梁漱溟是持着西医的实证论、机械论观点在看待生命和健康,似乎只有将“病灶”看清楚了才能治病,如果没有按照西式科学的方式来认识问题,就是“玄学”。中医的临床诊疗是辨证施治,同样的病有不同的证型,当然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梁漱溟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对自己的文化科技知识已表现出如此的“不熟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接着还这样如此这般地评说,实在是给中国人丢脸。讲一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可能会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不好等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变化,但进一步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一些失眠、不思饮食、纳差、胁肋胀痛等具有医学临床意义的症状,对此,我们是否也要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方面去逐一实证检查,找到“病灶”的物质性变化才能治疗?不过,你要去找完全可能找不到“病灶”的任何物质变化。其实,只要作一些心理咨询辅导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有可能帮助他们恢复恋爱关系,这个“病”更是可以立即“迎刃而解”。可见,治疗病灶的途径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医学不应当只面对“病”,还要面对“人”,因为人不是机器和简单的生物体,而是具有丰富心理活动和社会参与性的高级生命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