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医学模式有什么用

(2008-08-04 14:06:07)
标签:

爱在中国行

中医

西医

医学模式

健康

毛嘉陵

研究医学模式有什么用

 

    毛嘉陵  撰文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界一直热衷于对医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少专家相继提出了若干种医学模式。为何医学界如此关注医学模式的研究?医学模式指的又是什么? 

    医学模式是人类医学思想、认识观和行为方式的一个高度概括,它的形成来源于医学实践,反过来它又对医学研究和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医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加之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兴起 

    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已达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只要以还原论思想发展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技领域有一个新的成果,都会很快被应用到西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上来。然而,人体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化形式的组合体,仅仅以理化方式不可能解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人还具备高级精神心理活动。 

    西医在最近几百年间奉行的是“机械论”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将人体仅仅当做是一个生物个体来对待,甚至将人作为一种机器来对待。在这种医学模式指导下,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甚至不乏伟大成就,但随着后工业时代或者说信息时代的来临,多重复杂致病因素对人体开始产生复杂的影响,来自社会、自然、生存空间、能量、心理、行为等如此复杂的内外环境因素开始交替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因而,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 Engel)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提出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由此掀起了医学模式研究的学术热潮,随后有不少专家相继提出了若干种医学模式。 

形形色色的医学模式 

    形形色色的医学模式分为以下两大类: 

    1.还原论思想的医学模式 

    ①“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恩格尔提出的这种模式只是从病因上认识到了疾病不只有生物因素,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但其并未从更深层次上去把握影响健康和疾病多重因素和本质规律。即使如此,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学术思想。 

    ②“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这是日本池见酉次郎1980年提出的,但该模式没有什么创新。如果将伦理作为致病因素,完全可以将其列入到心理或社会因素中去。 

    ③“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张守诚、梁兆科等提出要增加“自然”因素。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它的变化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健康。 

    ④“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认为基因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异常密切,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生物因素,因此提出要将基因加进去。 

    提出上述第②~④种医学模式的专家,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的认识角度对“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作出的不同程度的补充或修补,没有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和飞跃。而且,西式科技对物质还将进行永无止境的不断分解,如果照此方式补充下去,会使医学模式的概念越来越复杂、表述越来越繁琐,失去模式本来应具有的高度概括的特点,由此组合出的概念就很难再称为医学模式了。 

    2.整体论思想的医学模式 

    ①“天人相应医学模式”:在医学上就不能将人作为单一的生物个体来对待,必须从自然、社会等更加宏观的整体上来认识,才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②“大生态医学模式”:陶功定认为人作为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系统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和谐是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志。这个概念其实是“天人相应医学模式”的现代翻版。 

    ③“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匡调元提出的这一模式,旨在进一步阐述或分解了“天人相应医学模式”,强调了天地人三大因素及其相互的关系,但这无非是将天人相应的大概念分解成为了三个小概念而已,仍然属于没有重点的粗放的模糊概念。 

    ④“全息时空系统医学模式”:李恩昌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空间最广泛的背景下,研究生命现象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种模式仍然属于是对“天人相应医学模式”进行的另一种形式的分解,只是突出了时空因素。 

    在整体论医学思想影响下提出的种种医学模式,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比较粗放。从医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来看,这种没有重点地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种种因素都网罗进去了的笼统模糊的模式,其实什么也没有包括,这就很难体现出医学模式所应有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新探索“环境能量生物”医学模式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医学模式发展历程,综合以上两大类医学模式的特点,在1996年率先提出了一种相对完善的医学模式:“环境能量生物医学模式”(参见由毛嘉陵编著的《常见疑难病的自然系统疗法》)。 

    一、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外部世界,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参与社会劳动和社交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着种种联系,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调节。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季节、昼夜时间、气候、生存空间、理化因素、除本人个体以外的生物因素(如致病性微生物、寄生虫)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家庭、人文、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本人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等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必要的基本条件。 

    二、能量 

    在人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的摄取、吸收、转换、利用,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活动的需求。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包括食品营养物质、空气(氧)、水以及能影响体内能量代谢的其他物质等;维持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生活工作)的能量包括各种视觉听觉信息、生存信息、社会信息、知识信息。 

    三、生物 

    不能仅仅将人作为生物个体来研究,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从心理、社会、行为等多种角度进行研究。与人类个体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体质、自身抵抗力、人群疾病传播等生物性因素;诱发疾病影响健康的各种心理性因素;不良生活习俗嗜好怪癖、自我扰乱正常的生理活动规律、性行为失调、职业行为不当、医源性影响、过度娱乐、赌博等行为因素。

 

    以上文字已于2008年7月25日在《科学时报》发表。以下为该报图样:

研究医学模式有什么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