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怎样救治地震创伤

(2008-05-20 11:13:56)
标签:

地震

四川地震

医疗救护

健康

急救

中医

中医药

中药

毛嘉陵

分类: 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怎样救治地震创伤

 

毛嘉陵  选编自《中国中医药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8年5月16日发布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应用中医药技术指导意见》,对地震创伤的中医药救治进行了规范:

    1.如何处理闭合性骨折?

  ①就地取材,临时固定。可选用夹板、木板条、树皮、树枝、绷带、布条等作为临时固定材料。

  ②注意固定物的松紧度及有效性,注意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一般固定最好超过上下两个关节。

  ③有技术条件时,应及时以手法整复,然后予以外固定。

  ③如固定后疑有血管、神经损伤或受压时,应松解固定或解除外固定。

  ⑤外固定后上肢应悬吊胸前,下肢应避免负重,抬高患肢。

  ⑥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敷消肿。如七厘散、跌打丸等。

  2.如何治疗单纯软组织损伤?

  ①单纯软组织损伤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内服可用桃红四物汤加五苓散加减,外敷可用七厘散或云南白药。

  ②肿胀明显者,可加用利水消肿中药,如用四妙丸内服外用。

  ③疼痛明显者,可加用行气止痛中药,如元胡、三棱、莪术,外用止痛膏。

  ④瘀血明显者,可加用地龙、血竭,外用三七粉。

  3.如何控制创伤后并发症?

  ①创伤感染。在抗生素不足的情况下可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

  ②挤压综合症。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在无透析条件下可考虑应用淡渗利湿中药治疗。如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薏苡仁、黄芪等。

  ③褥疮。注意卧床患者的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如用红花加酒精浸泡后外擦预防。

  ④深静脉血栓。可应用活血利湿通脉中药治疗。如鸡血藤、地龙、水蛭、三七、泽泻、黄芪等。

    4.如何使用中药防疫?

    在灾后防疫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中药汤剂预防疫病的作用。如清瘟败毒饮,或用黄芪、黄连、黄柏、板蓝根、大蓟、小蓟、大青叶等。

    5.如何利用中医药进行灾后疾病预防?

       A.预防

    ①腹泻预防

      a.鲜马齿苋煎服、凉拌;

      b.鲜鱼腥草煎服、凉拌;

      c.蒲公英煎服;

      d.大蒜适量,生吃。

    ②感冒预防

      a.生姜、葱白、大枣煎服或泡服;

      b.姜糖水;

      c.鲜鱼腥草煎服、凉拌;

      d.鲜马齿苋煎服、凉拌。

    ③除瘴避秽、防蚊虫叮咬

      a.风油精、清凉油外用;

      b.艾草、艾条熏烟。

     B.治疗

    ①腹泻

    藿香正气胶囊(水)、葛根芩连微丸、香连片、黄连素等口服。

    ②感冒

      a.风热感冒:选用莲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片口服;

      b.风寒感冒: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口服;

      c.暑湿感冒:选用藿香正气胶囊、保济丸口服。

    ③皮肤湿疹、阴囊湿疹

      a.苦参、马齿苋、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黄柏等选用1-2种煎水外洗;

      b.选用痱子粉、黄连细粉、苦参细粉外扑;

      c.选用湿毒清胶囊、连翘败毒丸、二妙丸口服。

    以上意见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卫生部办公厅于5月15日发布的《关于印发“5.12”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救治有关标准》的“医疗物资参考配置”中提到需配置以下6个品种的中药:

    柴胡注射液(2ml)

    速效救心丸(40mg*150粒)

    板蓝根冲剂(3g*10袋)

    通便灵胶囊(0.5*20粒)

    云南白药(0.25*32粒)

    麝香壮骨膏(20贴/盒)

 

著名骨科学家葛宝丰院士:

发挥中医正骨技术优势救治伤员

     5月18日,88岁高龄的著名骨科学家、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宝丰,向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言,要发挥中医正骨技术优势,救治灾区创伤骨折伤员,使他们早日康复。他建议:

    1.创伤骨折处理:建议除有手术适应征的开放性骨折以及合并大血管、神经损伤的四肢骨折,或挤压综合征,或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等外,其余的骨折均可采用中医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或结合骨牵引(下肢),悬吊复位(脊柱)等中医疗法。

    2.准备充足的祛腐生肌散及生肌膏应对开放创伤术后感染、溃疡问题。

    3.准备接骨膏及中药内治应对骨折手术后骨折迟缓愈合或骨不连的临床问题。

    4.发挥针灸推拿技术及内外用药技术,应对脊髓损伤并瘫痪的康复问题。 

                                                                    (据《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能够应对地震创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就地震后常见病症和相关问题以及在急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刘清泉认为,强烈的“5·12”地震发生在四川的深山区,环境恶劣,医疗条件极差,各种创伤疾患严重,救治条件十分不利。中医药因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和优势,在各种创伤疾病的抢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撞击、压迫、砸伤等导致骨骼、软组织损伤的患者,活血化瘀法对于创伤后的修复具有良好效果。在清洁局部外伤伤口的同时,可口服或局部外敷回生第一丹、七厘散等,也可用鲜大小蓟、蒲公英等捣碎外敷;对创伤感染患者的治疗,采用清热解毒法有明显作用,如选用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口服治疗,如果没有消毒液等,可以用金银花、蒲公英等煎汤清洗伤口局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益气固脱法,当以止血为第一要义,在无法及时有效止血和输血治疗时,可以用大剂量红人参和生甘草煎汤频服;在无法开展有效手术治疗和有效内固定器材时,正确的小夹板固定应当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创伤性疾病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采用通腑泻浊法如生大黄、厚朴、芒硝、虎杖等的及时应用很有必要。

  谈到对地震严重创伤手术后器官功能损伤(MODS)的治疗时,刘清泉说,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防治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用肺肠同治法,即用宣白承气汤合凉膈散治疗,药用生大黄、全瓜蒌、桑白皮、炒栀子、芒硝、连翘、丹参、赤芍等,煎汤口服或灌肠;基于中医“气血相关理论”治疗创伤后休克、DIC等,可用益气固脱治法,即用红人参、三七等煎汤频服或灌肠;治疗急性肾功能损伤可采用通腑泻浊灌肠汤,药用生大黄、桂枝、蒲公英、煅龙牡等,浓煎保留灌肠。

  地震“惊、恐、怒”伤及人们的心理,中医药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调节震后灾民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刘清泉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震后灾民气机逆乱,阳气不足,气郁下陷,气郁化火生狂者当时有发生。因此,针对患者不同证候,应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如气陷证:情绪低落,短气胸闷,胸口有压迫感,舌质淡红,苔白,方用升陷汤,生黄芪、桔梗、知母、白术、柴胡、升麻等。气虚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脉弱,方用四君子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藿香、陈皮等。气郁化火证:情绪不稳,易激动,不寐,口苦,便秘,舌红苔腻,脉弦数,方用丹栀逍遥散,病情重者可用蒙石滚痰汤。

    震后防疫至关重要。中医学在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对疫病的预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清泉建议,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既往病史,采用不同方法预防震后可能引发的各种疾病。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生甘草等适量煎汤代茶饮,防治呼吸道传染病;适量生吃大蒜或选用藿香、蒲公英等适量代茶饮,防治消化道传染病;年老体虚患者可适当选用生黄芪、金银花、生甘草等适量代茶饮。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周颖)

  

灾后的中医特色救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提出,地震塌方会导致受灾群众身体的多方面损害,比如说,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挫伤以及长期挤压引起的褥疮等问题,在这些方面中医药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救助患者。

  就地取材,小夹板灵活应对骨折

  地震中,会有很大一部分被压群众发生骨折。骨折要首先区分是开放式骨折还是闭合式骨折,骨折复位越早越好,早期整复比较容易,也易获得正确对位。但是病人如果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需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整复骨折。复位和固定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

  针对开放性骨折,温建民指出,应当充分暴露伤口、充分消毒,进行救治,地震后房屋倒塌可以引起组织的深度刺伤,容易引起厌氧菌的感染,特别是在不具备严格消毒的环境下,如果进行严密包扎,就会导致厌氧菌的感染。

  针对闭合性骨折,主要是需要复位、固定,在医疗条件不允许的环境下,中医的手法复位、小夹板治疗是其治疗的优势。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但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还得用固定的方法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

  灾区的患者众多,应用小夹板,医护人员可以就地取材,塌方后的木板、桑树皮、纸板都可以临时使用,来缓解病人的痛苦。

  活血化瘀治疗软组织挫伤

  软组织挫伤是地震中最容易发生的症状之一。温建民建议,针对软组织损伤,在没有消毒措施的情况下,中药三黄汤可以代替消毒液进行前期的消毒,进而使用可以内服的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药,可以加上土鳖虫以增加其活血化瘀的效果。

  预防挤压综合征

  温建民强调,在抢救出受灾群众后,要预防患者发生挤压综合征,挤压综合征是被困人员被救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挤压综合征是在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血液和组织蛋白破坏,在挤压解除后,这些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的外伤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和由其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针对挤压综合征,西医的办法就是切开引流,中医中药建议使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防止肾功能损害。

  中药预防瘟疫

  针对大灾之后常有大疫的情况,温建民强调,由于灾后人们生活条件差,食品、饮水容易受到污染,人口聚集,所以容易发生传染病,因此要积极进行宣传教育、组织预防,同时可以使用清瘟败毒饮进行预防。同时,吸取唐山大地震的经验,卫生部门应该调集充足的破伤风疫苗,进行预防。长期的挤压可以导致患者发生褥疮,中医可以用红花泡酒或者酒精来进行局部按摩。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冯磊)

 

从中医思维

关注震灾后心身障碍问题

    笔者是河北唐山人,亲身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又于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去日本兵库医科大学进修心身医学、研究心身障碍。而神户,正是兵库县的县政府所在地!今天,笔者就这两次地震后,自己对灾害亲历者心身障碍表现的研究,从专业角度提醒大家关注当今汶川地震灾害后人们的心身障碍问题。

    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也影响心理,因此心理和生理是不能分开的;这就是中医学说中“心身合一”、“心身相关”或“形神统一”的依据,其“形”指生理、身体,“神”指心理、精神。强烈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24万人死亡,整个唐山市化为一片废墟。突然发生的震灾,使日常“心平气和”的人们顷刻间走了两类极端状态。一类是烦躁状态者,轻的不停哭泣、头痛头胀、彻夜不眠,重的胡言乱语、不认识人、呼喊失去的亲人等出现行为举止错乱、精神失常;另一类是精神抑郁状态者,终日“泪水洗面”或哭泣无泪、不言不语、不吃不喝,如同木头人一样。

    地震后,在伤病者中:重伤员除了严重伤痛引起的躯体症状外,还出现了心理障碍症状,表现为恐惧、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许多人表示“不想活下去了”;轻伤员多数有恐惧、烦躁、抑郁情绪状态;未受伤的人们多数也有恐惧、担忧等心理反应;原有慢性疾病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慢性胃肠病患者,大部分病情加重。

    此外,在震灾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面对几十万死亡尸体发出的臭气,身体和心理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引起失眠、恐惧、头痛等症状。当然,有的人反应较轻,很快过去了,并能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自救或互救中去。这是心身素质较好的一批人,正如中医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心身素质好,外邪的致病因素“打不倒”他们。

    据报导,汶川大地震比唐山大地震更加强烈。因此,还有需要人们特别关注的是,一些老人、小孩和妇女,由于失去了亲人、房屋倒塌、身受重伤,导致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对于上述这些在震灾中发生心身障碍的人群,作为心身医学工作者应积极给予关注,从心身两方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以期使他们早日得到心身康复。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赵志付)

----------------------------------------------------------------------------------------------

毛嘉陵最新地震博客文章:

地震后该如何医疗救护?

抗震救灾科学救治基本知识

危难时刻该如何生活?——成都人面对灾难的“潇洒”

地震机构该不该做预报

敢于预报地震是一大进步

向四川大地震遇难乡亲志哀

白衣天使的10个感人瞬间

中医药怎样救治地震创伤

抗震前线的中医行动

我在天安门面向西南祈祷

让世界流泪的12个人性画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