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感觉很有些意思,就读来给女儿听,不是想和她讨论有关天资智商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想告诉自己:人与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是有差别的,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也是想告诉孩子: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把这篇文章稍事整理一下,贴到这里,也希望博友们有所收获。
江郎才尽,皆是因为天资递减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上小学校、初中时学习不错,可进了重点初中、高中后,就再也考不到好名次了,这是怎么了?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竞争层次的问题,重点中学录取的都是小学时的尖子生,竞争对手就不同了,正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是个很自然的事,是个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也客观存在的事情.
那么,在强手竞争中哪些学生会丢掉第一名呢?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转换学习方法,有的可能是因为对老师的教学不适应,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有地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某些具体的心理障碍,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基本因素,那就是"天资递减规律"的作用.
天资是基础,教育是主导.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遗传、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素质是物质基础,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由人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不难理解,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自然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发挥其作用的,这种作用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增的,而先天素质对孩子发展的作用于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先天素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越小,由于人们习惯于把人的先天素质称为“天资”,于是,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天资递减律。
天资递减律告诉我们,孩子在小学时,当然也不能排除天资之外的影响,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较多的受天资的影响,到了中学,虽然天资的作用还是不能否认,但是相比而言,天资的作用正在逐渐让位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就是说,小学时可能较多的凭聪明的脑子应付学习,到了中学后,除了脑子聪明之外,就更多的需要后天的因素了,这些后天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是否满腔热情、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勤奋努力、刻苦拼搏,等等,在强物竞争中,哪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稍不留意,就会把好名次拱手相让。
可是,大家都努力了也不会都得第一,因为人的智力地确有差别,而人的后天条件即非智力因素也是有差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差别仍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