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为何少一横,“避”子多一横,“富”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有文化你才能懂

热爱旅游的人,就会发现,很多旅游景点上的题匾题字,有些字不是多一划就是少一划,在现代人看来,还有好多错字别字,比如报恩院的“院”字少一横,花港观鱼的“鱼”下少一点,风流宛在的“流”少一点,在多一点,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一横,富贵的“富”字少一点,文章的“章”字一竖上边露头等等,这些字是真的写错了吗,现在看来,以现在的文字标准,肯定是写错了,但在古人看来,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典故,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如果你没有文化,还真的不知道其中深意。请跟着我的视角,走进文化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古迹一“错”成名,“报恩院”为何少一横?
位于天津的千年名刹独乐寺,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迹之一,寺内有众多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但有一处令人费解,因为匾额有错别字,“报恩院”中的院字少了“一”横。
公元1859年仲秋,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受方丈请求,为四合院题匾“报恩院”。
咸丰皇帝即兴写下“报恩院”三个字,最后一个“院”少写一横。咸丰帝解释: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什么是“富贵无头”“文章通天”?
孔府的大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幅对联是纪晓岚所书。对联中“安富尊荣”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这叫做“富贵无头”;“文章道德”的“章”字下方“早”字一竖通到立字下方,叫做“文章通天”。
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着“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点,并告之孔家“富”字有点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写“富”皆无点。又传乾隆时,纪晓岚为孔府写门联,写到“章”字时,书写数遍,皆不中意。弃笔安歇,睡梦中有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即成了现在的“文章通天”,果然气势不凡。
为什么“风流宛在”一字少一点,一字多一点。
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匾额上的四个大字“风流宛在”,出自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作。
“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一点。有些导游说,寓意是让欧阳修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这纯属瞎扯。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书法上的要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两个“流”字、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五个“流”字以及唐伯虎《落花诗册》的两个
“流”字,都不加点。
至于加点的“在”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很常见,并无任何寓意,加不加点完全根据书写者的实际需要。“风流宛在”的“在”字之所以加点,主要起到驻笔收锋并与右边三字相呼应的作用。
西安碑林的碑字上方为何少一撇?
西安碑林里有一座碑亭,牌匾上写着“碑林”二字,碑字上方为何缺少一撇呢?
有导游说此碑林二字是林则徐所写,林则徐题字时刚被革职,寓意丢了乌纱帽。鸦片战争后,他因虎门销烟事件被道光皇帝革职并派发戍守新疆伊犁。途经西安这座城,题下了这“碑林”二字。因其当时刚丢了乌纱帽,以碑字少一撇来表达那时的心境,但这只是一种猜测。有人则认为,这碑是唐代题写的,唐代很多碑字也是没有一撇的,因此书写也算正确。我则认为。古代书法家书写汉字时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更加富有美感,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而已。
抖文字:西安碑林里有一座碑亭,牌匾上写着“碑林”二字,碑字上方为何缺少一撇呢?
“避暑山庄”的避字为何多一横?
避暑山庄正殿大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字体浑厚、有力,虽历经几百年仍熠熠生辉;匾额四边镂空雕刻着花纹,古朴、厚重,精美绝伦,分外醒目,是难得的精品.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应是“辛”字,康熙把“辛”字多写了一横,成了错字。
好好的字多加一横到底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呢?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是一种异体字现象.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
御码头的石头跑哪去了?
在码头的岸边有一亭,亭内有一石牌,上有“御马头”三个大字,可为什么“码头”写成了“马头”呢,真的是错别字吗?非也;据说之所以把“御码头”写成“御马头”,原因有二:一是清朝是马上得了天下,于是为了讨好清朝皇帝,就把“御码头”写成“御马头”;二是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登船,当地官员与盐商请乾隆皇帝为御马头题词,乾隆就挥笔写下“御马头”,但写后,马前不能有绊脚石,因此御码头的“码”后来去掉了石字旁,就变成了今天的“御马头”。
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康熙帝五次南巡这里就是他上下龙舟的码头,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四次接驾。而不知当时曹大人是否有个外孙女—林黛玉是不是就是从此码头乘船离开扬州进京的。
御码头修得如此壮观是在乾隆年间,乾隆每次游瘦西湖都于此登船,并题诗一首:
“小艇沿流画浆轻,鹿园钟磬有余音。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你是不是也想沿着当年乾隆的脚步、坐着小艇畅游瘦西湖呢?
花港观鱼的“鱼”为何三点?
花港观鱼的“鱼”前往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公园游览,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位于公园东大门不远处的景名碑上,那个“鱼”字底部的四点却少了一点。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块碑上所刻“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十分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
繁体的“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佛爷”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