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话屋》一个空中心理诊所


标签:
大连电台新城市广播《三间话屋》吴涛文化 |
分类: 【晓雨乡记】 |
本文来源,《新商报》网络版:http://szb.dlxww.com/xsb/html/2010-04/29/content_347162.htm
相关报道,我与随书敏一起做过吴涛老师的广播节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6a2cf0100d43m.html
http://s16/middle/4a26a2cfg73c0f5f4744f&690■新商报记者潘仁龙
“我从读大学那会儿就开始听《三间话屋》,熄灯后,同寝室姐妹几人聚在一起听,吴涛老师的才智和博学让人钦佩。”这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刘女士的一段难忘回忆。实际上,《三间话屋》的受众群并不局限于大连,在河北、天津、北京和胶东半岛等地,都有吴涛的听众。一档开办14年的晚间直播热线节目,谙熟听众心理,是听众说话聊天的地方。昨日凌晨,远在外地出差的吴涛通过邮件和电话的形式,把14年来对节目的思考、定位和盘托出。
节目性质要求吴涛必须博学
1996年10月,电台节目又一次面临改版。为了能够满足广大听众的需要,也是从吴涛的特点和专业背景考虑,台里为他“量身定做”了这档栏目。“设立《三间话屋》的初衷,主要是由于听众有迫切需要,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很多听众想找人说说心里话,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吴涛表示,栏目名的含义说起来挺简单的,“三间”取意于“在晚间、来自民间、出自心间”,“话屋”就是大家说话聊天的地方。《三间话屋》寓意是每当晚间夜深人静的时候,通过无线电波,倾听来自于民间的叙述,感受出自心间的絮语,架起人与人理解和交流的心桥,这便是《三间话屋》的主旨。
《三间话屋》是以心理咨询为主的一档热线节目,节目既有漫谈性质的交流,又有固定的话题讨论,旨在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人们正确面对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节目也会涉及到家庭、社会、法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探讨,这也是听众钦佩吴涛博学的一个方面。节目从开播到现在,积累了大量的固定收听人群,很多人甚至晚上不看电视节目,也要守在收音机前,听吴涛谈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为渴望交流的听众搭建桥梁
虽是电台主持人,但吴涛的学科背景,让他的主持风格更偏重于专业性。这也让他的节目在大连电台独树一帜。很多人把《三间话屋》当成了空中心理诊所,把吴涛当成了未曾谋面的心理医生。然而,吴涛却认为,《三间话屋》节目所进行的咨询工作,与专业心理咨询工作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对象构成更为复杂,面对的问题更偏重于现实生活。专业的心理咨询,分工较为精细,不同的心理医生,通常有不同的咨询范围。由于广播节目的开放性,不可能对所有想要参与、想要谈心的听众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过滤,这就使得主持人必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类的广播节目需要在听众中起到导向性和教育性的作用。”
据吴涛介绍,《三间话屋》的听众收听动机大致有三种:一是希望得到心理疏泄、二是希望得到心理安抚和指导、三是希望得到思想交流。其中最后一种最能体现现代都市人的苦恼——一方面渴望交流,渴望理解,另一方面却又把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受到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间话屋》就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14年间,大连电台几乎每年都在做节目调整和改版,而《三间话屋》的风格却始终未变。吴涛认为,现代人面对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更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专业上的有效指导和帮助。这是《三间话屋》能在多变的电台节目中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三间话屋》将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指导,以突出它的专业特色。这个方向不会变。”吴涛说。
吴涛,硕士研究生毕业,心理学副教授。大连电台品牌节目《三间话屋》主持人,从新闻广播到新城乡广播,更改的是调频波段,不变的是热心听众一如既往的支持与追随。从节目里,有人可以找到心理慰藉,有人可以得到思想交流。
人物
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