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明教寺:“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
标签:
佛学明教寺佛祖迦叶教弩台 |
分类: 四海游踪 |
http://s3/mw690/001mbNWlzy6RsHTmY3892&690
合肥明教寺:“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
文/潘文大
记忆中,在我所走过的众多城市中,古刹寺庙最多的当属合肥,仅现在信口能说出名字的就有:龙泉古寺、明教寺、包公祠、宝莲禅寺、城隍庙、姚公庙、月潭庵、开福寺、吴王庙、西庐寺、庆复禅寺,清真寺、甘露寺、龙云寺、莲花庵、大关音庵、马正庙、马政寺、大山庙、长宁寺、长乐寺、药王庙、李公祠等数十个。
曾有人说,“古刹寺塔寄托着许多人的梦:有男人的梦,也有女人的梦;有一个人的梦,
也有某个时代人的梦。”
读史知道,南朝时佛法最为兴盛,不仅帝王提倡佛教大造庙刹寺塔,后妃、公主也不甘落后,故而南朝庙刹寺塔林立,泛滥成灾。这些绝大部分都建在建康(南京),历经战乱“迄今所存百不得一”,唐人杜牧所描述那种:“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早已时过境迁了。
而今我所提到明教寺,位于合肥市中心,也即淮河路步行街百盛商场的马路对面。
一
我这次游览合肥明教寺,即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
合肥明教寺原名道明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
我粗略打量一下,教弩台约4米左右高,面积不是很大,呈正方形。
查阅历史知道,明教寺初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初名铁佛寺,兴建100多年后,毁於隋末兵变。唐大历年间,有人在废墟中挖出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刺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一直沿用至今。现存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建。
所读资料上载有唐人吴资说明教弩台历史演变的诗∶“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教弩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名胜:屋上井在大殿左侧,因井口高出地面屋脊,故而得名,原为魏军饮水用井。晋朝有过整修,井口石栏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为公元268年遗迹。石栏沿口可见到23条被汲水绳磨成的深沟,可见使用何等频繁长久。听松阁在教驽台东南一角,昔时这里松木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於是有“教弩松荫”之誉,是为“庐阳(合肥古名)八景”之一。
明教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
明教寺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粘土筒瓦,屋角发水戗,单椽,无斗拱,饰挂落。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我将在下面逐一叙述。
二
进山门要交10元门票,是谓香火费。
进门既是宽阔的九狮桥,桥尽头有一汪波光潋滟的水池,一座青石小桥形如弯月,横跨在水池之上。桥拱两侧,分别雕有四只小狮,与桥面正中那只神态威猛的大狮合起来共成九头,故称九狮桥。
过了小桥不远,两只高达五米的白色石狮迎面而立,白色石狮线条粗犷,意态狰狞,令人望而生畏。传说狮为百兽之王,狮王一吼,百兽皆俯首,故佛教援引“狮子吼”比喻佛祖说法,意谓势不可挡,威德力具大。
绕过石狮,沿梯形台阶拾级而上,迎面便是天王殿。
天王殿迎门而塑的是弥勒佛,民间也称它欢喜佛。
民间传说,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一和尚名契此,总是拎着布袋在集市上讨要东西,有人给了即装入袋中,人们都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言语疯颠,行为奇特,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高深莫测。布袋和尚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人们这才明白,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自那以后,寺庙里便都塑起弥勒佛的真身:袒胸露乳、喜笑颜开、席地而坐……
民间传说的东西,总是加入很多自己的想象与情感,所传故事无论加入多少波折,最后莫不以皆大欢喜而结束。事实上佛教史的弥勒是南天竺(今印度)人,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因成绩优异,被指定为佛祖的继承人,有“未来佛”之称,根本与布袋和尚的知足常乐、慈悲为怀、宽容大度的品格不是一路。可见外来的东西一到中国,就都会遭到有意无意的改良,甚至面目全非,佛亦不能例外。
弥勒佛的背后,是一武将装束的青年雕像,一手执杵拄地,一手叉腰,昂首前视,英姿勃发。常去寺庙的人都知道,这位是护法神韦陀菩萨。
据说,弥勒佛和韦陀早先并不住在一起,而是分管各自寺院。但弥勒佛脾气随和,庙里常丢东西,以致常常弄到无法生活;而韦陀菩萨性情严厉,人们大多不敢亲近,庙里少了人脉,难免时常揭不开锅。佛祖体恤弟子,批准他们同住一寺,和善的负责接待,处事严格的专司看护。如此一来,两下相辅相成,寺院自是香火鼎盛。
天王殿里当然少不了四大天王。
明教寺的四大天王尽管也都是木雕彩塑,豹头环眼,浓眉重须,神态刚烈,筋络突出,但更显夸张,极具阳刚之象。四大天王的标准称谓是“护世四天王”,佛家原意认为,天下必须有四天王护佑,才会太平。可到了中国,百姓却为他们重新进行了分工一一专管“风调雨顺”,这样分工的理由是一一东方持国天王手执宝剑,剑有“风”(锋);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琵琶,左手“调”弦;北方多闻天王有宝伞,伞遮“雨”;南方增长天王手握青龙,龙蜿蜒伏柔恭“顺”。一一喜欢具象的国人,就是这么任性,哪种文化都敢参合进去武断一把。
大雄,是国人对释迦牟尼的誉称。释迦牟尼本为印度古国一名太子,但他放下荣华富贵生活,出家修道成佛,创立佛教,泽被苍生,这作为非“大雄”不能以示起敬,所以如此。
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高台之上,左边阿弥陀佛,右边药师佛。这种排位源自佛教说佛有“三世”之分,横三世为西方、中央、东方;纵三世为过去、现在、未来。明教寺供奉的是横三世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是指人间世界。“娑婆”意为“堪忍”,即难以忍受之意。佛教认为世界充满种种痛苦,释迦牟尼佛因而出世来救助人们;药师佛转为解除众生身心之苦;人们都想死后不受苦,阿弥陀佛引领人们去西方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前方两侧还塑有他另外两个大弟子:拱手抱拳的迦叶;双手合十的阿难。
迦叶在佛祖弟子当中最能吃苦,号称“苦行第一”。佛祖很赞赏,于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把上乘禅法传给了迦叶,迦叶因此成为禅宗西天一祖。佛祖去世后,迦叶召集佛祖的弟子们,把佛祖讲的话结集成书,后人由此有机会看到了佛经。阿难是佛祖堂弟,年轻漂亮,总被美女纠缠,修行受阻,后受迦叶所激,奋发图强,最终迎头赶上,取得迦叶喜欢,把禅法尽传,成为禅宗西天二祖。传说阿难记忆力极好,在众多弟子中号称“多闻第一”,迦叶召集写书的时候,好多佛祖的语录都由阿难回忆出来。
宝殿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
让我多停留一阵的是大殿内左侧那口清道光年间铸造的大钟,据说撞击时声音可传遍合肥老城。此外,东面的卧佛殿,后面的地藏殿,东南角的花园,都值得流连观赏。
三
我去的那天,恰好赶上“弥陀圣诞精进佛七法会”(说实话,这个法会的内容我没完全弄懂),寺里寺外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当时正逛街的我就是因为看着人多好奇,才一反不进寺庙的常习,走进李里面看新鲜的。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大雄宝殿前的狭长空地上,到处都是站着坐着和排队的男女,几乎没有落足空间。
人群中有男有女,有老者、中年,也有青少年。我奇怪这里的信徒年龄怎么如此全面,他们都崇拜这里什么?问过几位长者知道,原来他们都是来这里领吃斋饭,为得是免病除灾。
四
明教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还有一件事,寺院内开设一家素食馆,对外营业。为了体会一下现场的感觉,我进去吃了一把,感觉还真的不错。
首先,餐馆环境安静。因为直接建在寺内,所以来这里吃饭的大多都是拜佛之人。拜佛人的心境在那个时候都很平静,所以说话的声音都很小。
其二,素食馆尽管有些菜名看起来很荤,实质都是素菜,这对于平时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改换口味的绝妙天堂。
我最喜欢得的两道菜是香酥鸭和青菜钵。鸭肉是豆腐,但口感和形态乍看跟鸭子没什么区别,味道很好,嫩而不烂。青菜钵里的菜绿意莹莹,味道与卖相都让人过后难忘。
略感不足的是,素菜馆的菜偏咸,估计是迎合本地人口味。
值得自觉的是,由于餐馆建在寺内,假如自己不是佛家信徒,专门去吃素食,切记不要大声喧哗,因为佛殿内忌讳吵闹,既影响他人拜佛,也显得自己缺少教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