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有感
(2022-06-21 16:35:10)
标签:
人生日记感悟情感原创 |
距离高考成绩公布的时间越来越近,一周之后高考的分数及一二本的录取划线就要出结果了。这几天让参加高考的众多年轻人及家长都寝食难安。我有一位同事,她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走出考场她一直心静不下来,关键是谁也无法判断出成绩如何。这主要是考试分数的波动区间比较大,客观与主观角度对分数的把握标准各自有各自的看法,谁也无法预判,这让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人,仅凭借主观能力去研判自己的分数,的确是勉为其难。
我回想起整整四十一年前的那一场高考,真的是让我终生难忘,不堪回首。1981年,正值全国中小学教育走上正轨,改革开放迎来大好春光,各地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从学校到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各个中学更是把升学率、录取率放在首要位置。八十年代初,客观地说,各地方还没有正式的重点中学,但是有一些中学属于老牌学校,留下的师资力量班底相对较强,底子厚,在六十年代就名气大,所以在教育事业开创期,占据了优势,可以优先抢到优质生源,这些学校其实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重点中学的开河先锋。从起跑线上就已经比别的中学高出一大截。我上高中是1979年,当时全国已经有了考高中的一套制度,预设了基本分数线,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可以上高中,但考上老牌中学难度非常大。当然考大学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一年老牌中学,对外校要考他们本校高中的学生都预设了极高的分数线,用今天的行话就是中考的重点分数线,当时还没有这种叫法。我的成绩在高中正式考试已经到了这些老牌中学(重点中学)高中录取线,但是经过学校工作,我们这些优质生就被留在本校,放在高中的重点班上。这是由于绝大多数95%的中学教学质量,特别是高中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水平都参差不齐,有的教学质量很不错,后来升为重点中学,我的中学就属于这种情况,有的实力就比较弱,教学水平甚至相差很悬殊,所以各个中学拼的就是自己的重点班、尖子班的学生考试能力。
我上高中,先到了理科班,后来自己强烈要求去了文科班,我在文科班就上了两个星期的课程,我的历史成绩就占据了文科班的第一名。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冲刺,到了1981年的夏季高考,当时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历史及外语。前五科每科的总分均是按100分计算,第六科外语按50分计算,即使你英文考了80分,也只能得到40分计入高考成绩。
那一年的高考,全国的考生足有800万人,因为我们是60后一代人,全国的出生率很高,致使1981年的高中生的确很多,按照录取率,全国也只有不到29万人才有机会上大学,即使在当时,考上中专学校,也是年轻一代里的优等生。当时北京市的考生很多,但大学要录取的学生合计不到一万人。我记得我上高中的那个中学,我们应届的高中生(高二制)班级就有十六个班,每个班都得超过五十名学生,而北京市当时就有两百多所中学,按照当时高考的录取率,至少要有93%的高中生落选,真正能够考上大学的尖子生不多。
言归正题,按照当时的高考竞争大环境,1981年,各地方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点中学,但随着高考制度的正规化,重点中学一定是要从录取率高的学校排名出来,所以各学校组建重点班,尖子班,拼的就是录取率的排名。那个时候,学校就把我们这些尖子生通过难题、偏题多次考试优选出来,这样筛选出来的优等生从一千多人精选出一百五十人,编入到理科班与文科班,我所在的中学,理科重点班两个,文科重点班一个。其他13个高中班,通过考试测试,都属于考不上大学的,配备的师资自然无法与我们重点班相提并论。到高考期间,他们的成绩自然可想而知。
那两年的高中经历,我还是比较快乐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教育大环境是中学学习气氛浓厚,风清气正,学校从领导到老师都非常看重重点班及尖子生的成绩,对我们的学习资源的配备与师资安排都很支持,我记得我经常在教室学习到深夜,由于我学习成绩好,所以很受各科老师的喜爱。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的授课老师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让我受益匪浅。当时我的成绩排在文科班上属前三名,所以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
回想起1981的高考那段特殊的日子,我做些重点叙述。当时考生多,压力大,能不能考上大学,踏上改变命运的这艘船,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学校与家长都为我们捏着一把汗。我所在的那个考场是一所普通中学,比较安静,安排考生足有二十多个教室,离家走路得有三十分钟。到考场后,都得在操场等候进场,凭借准考证入内。操场上考生拥挤异常,可见考生的规模之大。那一年数学考试题目的难度中等偏上,其他科目的题目,我认为都不算难。每场考试离场后出来的考生,走在街上都是黑压压的一片,当然那一年的复读生也很多。由于高考是在七月份,正值北京酷暑,当我走出考场时,身体几乎要虚脱。连续三天的考试,学校领导都在考场大门外为我们这些尖子生加油,第三天考试我是咬着牙硬撑着,记得最后一科外语考试安排在下午,考试结束之后,我走出考场,在操场上就呕吐不止,由于一直焦虑,所以吃饭都很少,那段时间我消瘦了许多,回到家里休息了两天,我就开始买了一些英文书籍,有计划的学习。当时考虑如果真上了大学,我在英文方面可以比别人先行一步。但不管怎样,距离公布高考成绩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开始惶惶不安,紧张的情绪无法掩饰。
我记得出高考出成绩的时间是七月二十九号左右,成绩一出来,同时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由于我们的高考志愿填报都是预先在六月份就填写完毕,所以当我们的成绩一出来,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考上大学。那个时候,能够考上大学,不管是一本还是二本,只要过了录取线,那就是中了头彩一样。
就在七月底公布高考成绩的前一周,我就没有心情吃下饭,内心非常焦虑,在夜里也经常被恶梦惊醒,梦见自己掉队,或者被人刷下去,或被同学嘲讽的场景。半夜醒来,浑身大汗淋漓,内心深处一直忐忑不安。在公布成绩之前的那几天,我白天就跑到什刹海游泳,直到傍晚才回家,以故意避开巷子里的熟人、邻居或同学,不然他们总是会询问有关你高考的事情,有些人是出于真心关怀,但有些人的确故意扯闲话,让你心烦意乱。
终于到了七月二十九号成绩公布的日子,在当时,所有考生都必须要到学校才能去查看分数,高考成绩都是从上面层层下传,只有学校才正式授权公布成绩。由于成绩公布都要在各自中学,所以今天中学的大门口会异常拥挤,考生的心情肯定格外紧张。这天清晨,天色阴云密布,仿佛有些忧郁与悲伤,下起了濛濛细雨,我一早起身,显得有些彷徨不安,无心吃早饭,所以简单喝了一小碗粥,就匆匆走出家门,直奔学校。我所在的中学距离我家也要有二十分钟路程,一路上心情显得很沉重,不知道自己的前途会是怎样,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我怎有脸面去见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心绪翻来覆去,就像天空翻滚的云层。沿着街道,两侧的店铺模糊不堪,我低着头默默走着,内心深处一直在想,录取分数线究竟会是多少?我能否过录取分数线?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同一时间都敲打在每位同学的心上。走过这个红绿灯,一拐弯,学校大门近在眼前,前面早已是黑压压的一片,考生们都在这里焦急等待着那一时刻。这一天的早晨七点半,大门还没有开,我们的心在煎熬,等待宣布成绩的一刹那,其实就是我们考生的命运交响曲。
上午八点,在学校的大门外,拥挤的考生与家长越来越多,大家彼此简单打着招呼,谁也不多说话,虽然人很多,但显得十分安静。大家都焦急等着学校的大门开放。足有一个小时之后,大门终于被开了一条缝隙,从里面走出一位五十多岁的男老师,我一看认出他是我们中学的副校长,也是教数学的老师,水平还可以,很有学究气。他拿着大话筒,先宣布一下查分数的规则,采取先点名的方式,先点理科考生,点到哪个考生的姓名,谁就可以先进入学校大门,到里面的一间平房,没有点到姓名的,就在大门外等候。后来才得知,先点到姓名的,都是达到录取分数线之上的那些同学,这肯定是响当当的大学生了。没有点到名字的,那就是落榜生。当时我清楚的记得,当年超过理科录取分数线考上大学的考生,都在这两个理科重点班里,两个班大约100人,点到录取名字的,只有14位同学,这意味着他们被录取了。这14位同学,有些我很熟悉,有些只是认识而已。他们被叫到里面后,发出了阵阵的欢呼声,不用问这肯定是考上了。他们自然都欢天喜地,愉悦的表情可以想象得出,有许多家长在大门外都激动地抽泣起来,我此时此刻站在大门外,那种紧张的气氛几乎要将空气凝固住,天空都静止了流动,大家屏住呼吸,都希望听到自己的好消息。
当14位同学理科的录取成绩公布后,没有被点到名字的同学肯定是大多数,他们还在大门口外焦急等待着自己的成绩。但要等文科录取成绩公布之后才能进去查分数,当时他们悲伤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记。有许多同学直接哭得都倒在地上,有几位女同学,我不认识她们,但哭得十分伤心,仿佛天要塌下来一样,这时雨还在不停地下,仿佛是在洗刷这所有的委屈与不公。有些家长不住地安慰着他们的子女,自己也流下来难以释怀的眼泪。我清楚的记得,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同学经受这样的打击,就直接离开了学校大门,没有进入学校去查分数,而有些同学还是久久不愿意离去,希望公布出来的录取分数线是否有降分数进展的可能。
过了一会儿,进入了第二步程序,校长大声喊,文科班的成绩要马上公布了。我当时的心都碰到了嗓子眼,心脏马上骤停下来,那一刻,我的手心一直都在冒冷汗,我开始战栗起来,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头顶一阵阵的发晕。学校领导开始点名,每次点一个名字,我的心就怦然一下,当点到第四个名字,喇叭里传来我的名字时,我几乎都要跪倒在地,激动的心情简直无言以对。我快速跑上前去,穿过拥挤的人群进入到大门里面,我那一刻能体会到,人群两侧的那些同学及家长,都在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
我走到那间平房,里面坐着一排熟悉的老师,都是重点班的授课老师,他们微笑着向着我点点头,表示我已经达到了录取分数线,至于那所大学,就等着十天之后的录取通知书了。有一位领导负责查分,查到我的分数,告知我达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他们一一向我表示祝贺,我与各位老师依次握手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他们这两年来对我的无私帮助辅导,然后就是合影留念。之后文科班陆续点名了10位同学,我们文科班,50人,只有10人考上。这是当年文科班的所有精英了。我当时不知道是如何走出这间平房的,出来之后,有老师告诉我,我还要留下来,和点上名字的同学老师们一起吃饭,开表彰功臣大会,我的心情自然是一片晴朗。在表彰大会上,学校领导很是激动,说我们这些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同学,是为这所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是要被载入到中学校史史册上的。后来我才得知,我的单科历史成绩在东城区是第一名。后来一段时间,我能与同学不断有联系的也就这十位。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谁也没有跟我们联系。录取分数线,仿佛就是一道分水岭,把人的界限就这样区分开来,许多熟悉的、关系很好的同学就此失去了联系,人家不愿与我们这些大学生谈天说地,不愿与我们10位同学做朋友,当时,我们这10位同学是一个无形的圈子,过了几年虽然彼此关系也淡了,这是后话。站在现实的场景,我想,人的自卑心理,其实就从那个时代,从高中时代就已经开始,它会伴随着你一生。直到今天,谁也无法解开这道谜题
等我们这些考上大学的同学趾高气昂地从学校吃完饭后走出来,才发现还有许多落榜生一直都在学校的大门外抽泣,但他们不愿意理睬我们,他们太需要一个像样的成绩,他们也想要上一所大学,以证明他们的能力,因为这在当时,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千军万马走这道独木桥,分数线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它让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无形做了区隔,这就是我在1981年高考的那一段真实镜像。
整整四十一年过去了,如今回想起来,高考的分数依然是一代人的魔咒,这种格局什么时候才能改变?什么时候年轻人能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成长的经历做衡量,凭借着真实能力打天下,那我们的高考才算真正走向了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