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

(2009-03-14 23:55:06)
分类: 岂曰无他

  【随笔】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

 

  “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此话出自《世说新语·政事》之“山涛出处”,全文甚短——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

  这一段说的是,嵇康被杀以后,山涛推举嵇康的儿子嵇绍担任秘书丞一职,嵇绍询问山涛究竟出来做官还是隐居山林,山涛说:“我为你考虑这件事很久了,天地之间的四时变化,还有一消一长互为更替呢,又何况人呢?”

  “消息”一词出自《易经》,原本表示消长进退、兴灭盛衰的自然规律,后来才渐渐引申出“音信”的意思并逐渐取代其本义。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消息”便仅余“音信”这一义项。

  倘若割裂与《世说新语》的关系,将“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中的“消息”作“音信”理解,则在我眼中,这句话就显现出另一番韵致了。

  说到“天地四时”之“音信”,其实很容易联想到“物候”。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段,每段再一分为二,共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又再分三候,则二十四节气中共有七十二候。物候记录了天象地气、草木虫鱼的各种活动,正是这些活动,鲜活地标识着天地四时的变化: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小满,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芒种,螳螂生,鶰始鸣,反舌无声;夏至,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小暑,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农乃登谷。

  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大雪,鶡旦不鸣,虎始交,荔挺出;冬至,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大寒,鸡始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有人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节气之重要,古人发明节气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虫鱼,以及人体内部功能的变化,在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那一天,不是渐变,而是顿变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大街上的阔叶树上的叶子,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天里,纷纷落下的。”

  如此看来,天地仿佛一个爱絮叨的慈祥老人,对一年之中的四时变化,他竟为人们准备了如此多的“温馨提醒”,天象地气、草木虫鱼就是他的笔,人们的双眼就是他的纸,笔落到纸上,写出的便是通报四时变化的书信,而这种突然造访的书信,一年之中竟有七十二封之多,其中的人情味儿,怎的不让人心生感慨!

  (天地四时,犹有消息,生活在石屎森林,也许再也收不到这样的书信了,或者书信寄达,其上的字迹也为灯红酒绿的浮华意象湮没殆尽。)

  ——而况人乎?

  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

  而况人乎?

  而况人乎?

  而况人乎?

  这天地之间的四时变化,还有天象地气、草木虫鱼作为信使来传递音信呢,又何况人呢?

  ——若这么理解,这句话,却是颇深的闺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