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若秋叶的掌中经卷
(2012-02-02 13:23:39)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玻璃日记 |
静若秋叶的掌中经卷
解读谜谶,纯玻璃深入生命的神秘,大脑长出思想的根须,行走于灵魂之域,带些淡淡的忧郁,葱茏的诗意在掌纹里葳蕤,纯玻璃于安谧状态道出天机。《活在自己的手纹里》(以下简称《手纹》)、《纸上桃花》、《地铁》分别代表了三种状态的谜谶。
《手纹》一诗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总论。纯玻璃使用诗意命理进行推理,将欲抑先扬的颓废和哀愁藏在诗中。时光盖天盖地,可纯玻璃将她具象为一片秋叶,终必凋零。然而,终必凋零的真的就是时光吗?纯玻璃要描述一个大的哀怜,大到人人都无法超越的时光场域,大到无以言说的灵魂操守,那就是掌中的经卷了。这世界,偏偏就有人手握经卷而不知,幸福和理想显得艰难魔变,握不住一缕阳光,无法融于一滴生命之水,致使生命陷入灰暗。可是纯玻璃在诗歌中并非行止于颓废和哀愁,在颓废的孤单和发黄的旧照片之间,纯玻璃心有所恋的“远处的温暖”就是谶语了。要深入这样遥远的念想,纯玻璃说:“天空不可测量,云和光彼此映照/摆脱不了波浪/一圈一圈/围绕裸露的手指和它的痛”。其实道路就在自己的手纹里,经卷和生命的秘密就在自己的手纹里,看到这一层,这颓废和哀愁也就到了尽头。那么,这手纹里的赤裸依然是自然的命运面貌,于是诗人获取生命的主动性,在隐忍之中放下这疼痛,为一些事物吊唁也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纸上桃花》恰如命运的章节。桃花来到纸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迁徙?这具有生灭现象的美好花朵,她来到了纸上,是否也要写就一部掌中经卷?纸上桃花,谁在梳理她奋力张开过的翅膀?有谁留得住春天的一季又一季?为一切逝去的美好事物立传,纯玻璃唱得真诚,瞳孔里装载着生命里的大情缘,她要将一首诗传遍虚空,对着一个偌大的寰宇,纯玻璃把内心的情爱传诵。
还是在掌心里,那些人为跌落的花瓣,那些雨水中温暖的回眸,让离别如此静美,相逢如此凄迷,让生存如此充满不舍,都是因为有明亮的光线吧?明亮的光线的巨大遮蔽比黑暗来得更广,诗人或者任何一个对桃花怀着深度爱恋的人,都会成为桃林中的一片阴影,阴影的存在以光明的背景而生,这大概是知见的辩证了吧?诗人汤汤而为的浩瀚之水注入纸上,要养育桃花,要养育美好灵魂的信仰和理想,包括一场生命燃尽后的灰烬,纯玻璃也充满悲悯的关怀。
《地铁》是命运行来的真实部分。可以触摸,可以践履,可以在生活的枝蔓中攀援。可是,是沿着手纹的方向的吧?否则,“这隐秘的而浮华的通道/一直向着光明延伸,多么辽阔/一个人的终点或起点”。行走地铁,本只是日常的出行,可纯玻璃看见的是森林,青山绿水之间,巨大的未知充斥着躁动或安宁,诗人却发现,不管何人,最终也是在终点和起点上奔越,也还是行走在自己的手纹里的。这生存,这芸芸之众组构了浩如烟海的经卷,须用尽百千万亿的生世可能才解得经中要义?
附:纯玻璃诗歌三首
活在自己的手纹里
我们在用名字活着
偶尔也用笔名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手纹里
时光依旧是一片凋零的秋叶
天空不可测量,云和光彼此映照
摆脱不了的波浪
一圈一圈
围绕裸露的手指和它的痛
我们有时留恋远处的温暖
低头看看四处却蔓延孤单
我们渐渐习惯回忆,喜欢呆在家里
反复看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纸上桃花
这首诗给远大路上消逝的桃花
给那些奋力张开过的翅膀
和雨水中温暖的回眸
给掌心里人为跌落的花瓣
及生命燃烧后的灰烬
——明亮的光线覆盖它们
像一颗无法真正触及的内心
我只是那桃林里的一片阴影
那么多的桃花
像美好的人生被时光卷走、被消耗
有的甚至被砍断青春的腰肢
最后躺在沙土的国度
发出无人听见的细微呻吟
现在,我只能在涂满春色的纸上
写下矛盾、飘零
和冬天遗留的病句
地铁
走进地铁,就是走进一片森林
在一无所知的宫殿
温热的风会吹开许多人
记忆的青山绿水
这镶嵌着金属光芒的机器
每天带着它的坚定和呼啸声
快速席卷站台上等候的目光
车厢内躁动或安静的影子
带着初恋的冲动和困惑
在白炽灯下来回晃动
这隐秘的而浮华的通道
一直向着光明延伸,多么辽阔
一个人的终点或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