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子今
王子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8
  • 关注人气:1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代的“小学”

(2007-12-23 14:45:45)
标签:

人文/历史

 

东汉时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被看作反映洛阳地区农耕生活的论著。《四民月令》中有关于乡村学校的内容:“(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五经》,师法求备,勿读书传。研冻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十一月,研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小学’。”根据原书本注,“幼童”是指九岁至十四岁的孩子。有的学者分析《四民月令》提供的信息,指出,“汉代教育制度,八九岁的小孩入小学识字和计数;十二、三岁的大小孩进一步学《孝经》、《论语》,仍在小学;成童以上则入太学学五经。”(繆启愉:《四民月令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105页)有的学者总结说,“蒙养教育在秦汉以后便进入有教材有组织形式的阶段。”(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53页)

《四民月令》中的相关资料,反映乡间存在早期启蒙教育的形式。避开酷暑和严寒季节,是当时童蒙教育的原则之一。事实上,后来每个学年休暑假和寒假的学制定式,在汉代民间教育形式中已经可以看到萌芽。而所谓“(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已上入大学”,“十月,农事毕,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则说明更高一级的“成童”教育,又有避开农忙季节的特征。《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这位滑稽大师的上书,其中说到自己的学历:“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颜师古的注释引用了如淳的说法:“贫子冬日乃得学书,言文史之事足可用也。”可见一般贫家子弟,即使幼童也只能在冬日就学。

《东观汉记》中,有著名的承宫幼时艰苦求学的故事。承宫自小是孤儿,八岁时为人牧猪为生。乡里一位名叫徐子盛的读书人,为数百名学生教授儒学经典《春秋》。承宫路过其门下,听诸生讲诵,心中欣慕,久久不愿离去,以致忘记了自己所放牧的猪,“弃其猪听经”。后来雇主追寻而来,要在学堂门前责打承宫,为诸生所制止。后来承宫就留在这里,一边为学堂打柴,一边旁听学习,后来竟然成为大儒名臣。承宫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乡间学校的教育形式。

汉代童蒙教育的进步,是当时文化成就的突出内容之一。汉代童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有特别值得重视的地位。

《四民月令》所说的“学书《篇章》”,《太平御览》卷六○八引作“学《篇章》”。有学者以为:“篇章是《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其中《急就》、《三仓》等字书,应当学会书写,《九九》是算学初步,仅仅书写不够,必须领会、熟练。”(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3月版,第10页)《汉书·食货志上》说到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所谓“小学”,是最基础的文化教育。所谓“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应是指基本知识和书写计算的技能。顾炎武说:“‘六甲’者,四时六十甲子之类;‘五方’者,九州岳渎列国之名;‘书’者,六书;‘计’者,九数。” 当时“小学”教育重视地理知识和数学知识,是值得注意的。

“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在“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之后,可知当时教育理念,道德教育似乎是寓于知识教育之中的。对于当时蒙学的这一特点,有教育史家分析说,“启蒙教育犹重品德伦常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并且寓于书算教材和教学之中,以收课程简、重点突出之效。”(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12页至第113页)

《汉书·艺文志》中“小学”专为一种,列于《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之后。“小学”一种中的书目,有《史籀》、《苍颉》、《凡将》、《急就》、《训纂》等,都是基本文化知识的教材。汉代的初级教育“小学”,其实可以和近代教育之“小学”相类比。王国维说,“刘向父子作《七略》,‘六艺’一百三家,于《易》、《书》、《诗》、《礼》、《乐》、《春秋》之后,附以《论语》、《孝经》、‘小学’三目,‘六艺’与此三者,皆汉时学校诵习之书。以后世之制明之:‘小学’诸书者,汉小学之科目;《论语》、《孝经》者,汉中学之科目,而‘六艺’则大学之科目也。”(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观堂集林》卷四)

“小学”起初是与“大学”对应的概念,指初级教育。大致正是在西汉时期,“小学”又专门指称文字学。有学者指出,“以‘小学’指称文字学,始于西汉,具体说,始于刘向、刘歆父子。他们在那部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图书分类目录的《七略》里,第一次把周秦以来的字书及‘六书’之学,称为‘小学’。小学的创始人,便是扬雄、杜林、许慎、郑玄。”(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1页至第2页)

《汉书·平帝纪》记录了汉平帝元始五年(5)宣布的最后一道政令:“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锺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据说响应征召前来长安的学者多达数千人。李约瑟说,这是在王莽的倡议下召开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专家会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12页)当时,“小学”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学科专业了。后来人们正式将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统称为“小学”,则是宋代的事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端午
后一篇:汉代神童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