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弹缩量——市场进入心理诊疗阶段

(2008-05-27 15:42:04)
标签:

股票

分类: 操作提醒

反弹缩量——市场进入心理诊疗阶段

 

大盘连续下跌,今天的反弹在预期之中,只是反弹过程中如此软弱无力,却在预料之外。象中石化这样的权重品种,因为油价持续上涨而导致其政策性亏损,国家以巨额资金予以补偿。这本应是实质性利好,但中石油、中石化今天却表现的低调而谦虚,完全没有了汶川大地震期间那种挺身而出,全力护盘的气概,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大盘的反弹空间……

汶川大地震,让国人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思考: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对名利、对责任、以及对待幸福与痛苦。目前四川大地震灾区的急需心理诊疗队伍,也使人们认识到,灾后重建的内容,也包括灾后心理的重建与抚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股市其实也面临一个信心重建与心理诊疗问题。

在我的邮箱里,每天都有各种留言,很多,什么问题都有。在这里我也顺便说一下,由于留言太多,叶弘精力及能力有限,对大多数网友朋友,叶弘只能表示歉意。我每天选择回复的,只能是其中的少数问题。我现在随手抽出两个网友的问题,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我经常看你的博客…….我去年初进入股市,投入了全部的资金XXX万元。现在亏损了百分之六十,我恳请你帮帮我,我只想拿回自己的钱,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进股市了(新浪网友)。”

二、“ 叶先生:我很信任你!我手中的股票是中国平安,我是在102元买的,中间赚过钱,但没有出。结果被套了,一直套到现在,我还有解套的机会吗(搜狐网友)?”

这两个留言都写的很长。类似这样的问题也很多。第一位网友,是去年被大牛市的赚钱洪流卷入股市的新股民。仅仅过去了一年时间,他所经受的心理磨难,已经具有了老股民的饱经沧桑。他们现在所留念的,是想回到过去不当股民时的那份平静与平淡。

第二位网友,一位盲目的价值投资者,当初被价值投资的大潮裹挟着,满怀信心,想做象巴菲特那样的价值投资者。只是当她醒悟过来,发现连巴菲特们也都跑掉了,而她却还在那儿坚守着价值投资的岗位,守护着那份神圣与理想,只是时间太长了,股价跌的太多了,她开始怀疑了,但为时已晚了……

汶川大地震,直接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生离死别。中国人努力做的事情,就是“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但大地震给生者造成的心理创伤,其诊疗、安抚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股市在短短的数月时间,从6000多点,一路下来暴跌至3000点附近,其破坏性类似地震的垮塌。目前同样有成千上万,象上述网友一样被大盘垮塌的废墟所掩埋的投资者,不过被掩埋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让他们痛苦不已、已经消失了的劳动心血——资金。

股市天生就是这副德行!牛市的时候,投资者豪情万丈,追逐梦想,只有赚钱一个念头而一旦套住,理想就是解套!就是希望做回原来的自己,对自己过去不当股民时的那份平静充满留念。他们被动地等待着,一只股票亏损5元、10元、20元甚至更多,支撑他们的信念,就是回到过去,就是回到不亏钱的时候。他们的要求已经成为很简单,但此时此刻的这份简单已经成为变成了向往,变成了一种奢望。股市不只是赚钱,股市也亏钱!人就是这样,失去了才感觉珍贵!

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不妨学习壁虎。

壁虎遇到风险时,选择断尾求生。壁虎逃过劫难,今后还会长出新的尾巴。其实就是止损(当然因人而异,因股而异)。这次大地震,很多人被埋太久,身体部分机能坏死,被迫截肢,以此开始新的生活,以人为本,以生为大,股市亦然!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突然降临的灾难,股市反而被激发起群体的抗震激情。随着时光的流失,激情淡去,人们现实的生活被悲伤所笼罩,沉重的压抑感在人群中传染、扩散,也反应到股市。表现在盘面上,市场缺乏激情与进取精神,个股行情无精打采,成交缩减,股市也和受到地震重创的灾区一样,人们急需心理诊疗,心理安抚,以求摆脱内心的恐惧、茫然、与无助。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因受到大地震与股市暴跌的双重冲击而惊魂未定。倒是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们保持着少有的清醒。目前这样的位置,机构投资者继续保持着较高的仓位,新基金进入密集发行期,但个人投资者仍然没有走出阴影,认购不畅。基金公司、公司高管,带头大量认购自己发行的基金。机构和散户面对同样的问题,差别就是这样大。

如果没有基本面的利好变化,估计这样的市场心理自我诊疗、心理安抚,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对后市我仍然保持乐观。奥运前的一波超跌反弹行情,还将延续。这期间,也是我们调整心态,诊疗心理,选股换股的好时机。我认为:大盘在六月初向上突破的可能性比较大。

叶弘邮箱:yehong968@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